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一)(紧接上期)

       2.2 工艺处理

       2.2.1 清梳工序工艺对毛羽的影响

       清梳工序是纺纱工程中处理纤维的重点和基础工序,处理纤维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成纱指标,并且后工序是无法弥补的。清梳工艺对毛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短绒率,更深层的是纤维“三度”。为减少成纱毛羽,清梳工序应掌握以下原则:

       在保证充分开松与排除的前提下,清花要尽量降低打手速度,以降低对纤维的打击力度;梳棉采取增大握持分梳点的给棉隔距、降低刺辊速度、选择适中的针布密度与角度等工艺措施,以降低分梳强度,减少纤维损伤,控制短绒率的增加。

       综合考虑,梳棉工序在不影响分梳和落棉的前提下,减少纤维的损伤,具体做以下几点:

       (1)棉卷喂棉时,放大给棉罗拉与刺辊的隔距到12丝,不要用传统的9丝。筵棉喂棉时,给棉罗拉与刺辊的隔距更要放大。

       (2)降低刺辊速度到800r/min。降低锡林速度到400 r/min(高速梳棉机)。提高刺辊与锡林线速比到1:2.2以上。

       (3)使用弧形齿刺辊刺条,减轻其对纤维的破坏。使用横向密度密、纵向密度稀的小工作角、小高度、齿基薄的锡林针布,提高锡林的穿刺性能和纤维的释放性能。适当提高盖板针布的密度,提高盖板排除短纤维的能力。

       (4)严格控制各针布的更换周期,保证其针齿锋利度,以有效降低梳棉机短绒的产生。按加工原料的数量确定针布的使用周期:刺辊刺条150吨;道夫针布300吨;锡林、盖板针布500吨。

       (5)开清点控制在2-3个,多采用自由打击,少采用握持打击。FA106打手更换为梳针打手,速度控制在400r/min。如有锯齿形打手,也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打手速度。

       (6)清梳联设备流程长,打击点多,合理控制各单机的打手速度和打击隔距,降低打击程度,控制短绒的产生。

       (7)非清梳联设备要提高各单机的运转效率,减小棉块、棉束的体积,以有效降低梳棉针齿对纤维的冲击力,少损伤纤维。有条件的可以对清花设备进行PLC加变频器改造,把间歇喂棉改为连续喂棉。

       (8)输棉管道载流风速控制在7-8m/S,少用间道装置,尽量采用输棉风机取代凝棉器。减少原料在管道内的翻滚,以防形成索丝。

       (9)梳棉工序是排除短绒和控制短绒再生的关键工序,由于进入梳棉机的筵棉是较大的棉块或棉束,纤维互相纠缠而紊乱,刺辊分梳时冲击力大,斩断纤维的机率最大,所以,刺辊-给棉板部位是产生短绒最多的工艺点。刺辊速度快,分梳好,抛落的杂质多,对棉块的冲击力也大;刺辊齿条锋利,穿刺快、冲击力小,短绒产生少。相反,穿刺慢,冲击力大,短绒产生多。

       经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显示:原棉SFC(16mm)与3mm以上毛羽根数的相关性系数只有0.1,小于0.3,说明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两变量间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小于0.3时,统计学上认为两者没有相关性)。经过梳棉后,生条SFC(16mm) 与3mm以上毛羽根数相关性系数为0.34(见表4、图4),大于0.3,说明两者之间具有非常低的正相关性。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图4 生条SFC与成纱毛羽相关性分析图

       2.2.2 条并、精梳工艺对毛羽的影响

       2.2.2.1 并条速度对毛羽的影响

       牵伸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纤维的扩散。并条工序并合数多,纤维丛的宽度较大,而并条牵伸区中没有能够有效控制纤维扩散的器材,这就造成较宽的纤维丛在集束器处骤然收窄,这种突然收窄的情况非常容易造成边缘纤维伸出纤维丛外,为后面成纱形成毛羽创造了条件,这是我们没办法控制的(因此应优化设计集束器的内壁曲线),那么,输出速度是否会有影响成纱毛羽呢?为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做了多次试验,见表5。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输出速度较低(200r/min)的情况下,各个长度级别的毛羽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状态,而随着速度的增加,3mm以上毛羽表现出增加趋势,而2mm以下毛羽并没有增加,短而密的1mm毛羽甚至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2.2.2.2 精梳纱与普梳纱毛羽的对比

       精梳纱中的短纤维含量比普梳纱大幅度降低,一般会认为精梳纱的毛羽会比普梳纱的毛羽大幅度减少。我们用同样的配棉、同样的清梳工艺,将经过精梳和不经过精梳的条子,用相同的粗纱锭子和细纱锭子,在同样的粗纱捻度和细纱捻度,生产相同支数的纱线,进行了毛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从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mm以下的短毛羽,普梳纱比精梳纱要多一些,而3mm以上的长毛羽,普梳纱反而要比精梳纱少一些。

       这说明短绒含量较高的普梳纱对短毛羽的影响较大,而精梳纱经过的工序相对较多,须条中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很好,纤维抱合力较差,在纺纱过程中,纤维更易于受到摩擦、静电、人为等因素的干扰而形成毛羽。所以,往往精梳纱毛羽值并不比普梳纱更少。在生产精梳纱时,为了更好地控制毛羽,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合理控制精梳工序的落棉率,是降低精梳纱毛羽的关键。

       (2)应偏小掌握主牵伸区的牵伸倍数。

       (3)由于精梳条纤维分离度、伸直度较好,防止条子在运行过程中表面纤维发毛而增加成纱毛羽,条子不宜过轻,可以适当偏重控制精梳条定量。

       (4)在条子不匀率可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并条的并合数,因为棉网越宽,在集束过程中边缘纤维的扭转角度就越大,越容易使边缘纤维散失而形成毛羽。

       (5)并条后区牵伸倍数相对较小,牵伸过程中少量的快速纤维要克服与大量慢速纤维之间摩擦力,以及后钳口摩擦力界所形成的控制力,而且现代并条机不断高速化,纤维变速时间短,纤维在变速过程中容易因来不急伸直而被拉断、拉乱,从而造成毛羽增加,所以,应打破传统的工艺理念,适当加大后区罗拉隔距,在棉纤维品质长度31-33mm的情况下,并条后区罗拉隔距可以放大到18mm,以空间换取时间来伸直纤维,减少纤维被拉断、拉乱的现象。

       2.2.3 粗纱工艺对毛羽的影响

       2.2.3.1 粗纱捻系数对毛羽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艺设计人员倾向于增加粗纱捻系数,以此来降低成纱条干CV值,增加粗纱捻系数也就增加了粗纱的紧密度,减少了粗纱毛羽。对降低成纱毛羽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增加粗纱捻系数应与相应的细纱工艺来配合,否则在细纱牵伸过程中会出现牵伸不开等问题。用同样的熟条,在在粗纱、细纱上做同锭跟踪对比试验,验证粗纱捻系数对成纱毛羽的影响,结构见表7。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从表7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粗纱捻系数为90时,各长度级别的毛羽都较多;粗纱捻系数为125时,各长度级别的毛羽都较少。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捻系数的增加,各长度级别的毛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以3mm以下的短毛羽减少明显,而捻系数增加对长毛羽的影响不明显。

       当粗纱捻系数增加到145时,各长度级别的毛羽不再减少。这说明当捻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毛羽的变化趋势不再明显。

       2.2.3.2 粗纱紧密度对毛羽的影响

       提高粗纱紧密度能降低粗纱毛羽,并且可以使粗纱在退绕、牵伸过程中的减少纤维外露,进而降低成纱毛羽。新型粗纱机增加了整理区、选用了高效假捻器,这些改进提高了粗纱的紧密度,减少了成纱毛羽。

       粗纱采取开口尺寸适宜的前区集合器,可以有效收束须条宽度,提高纤维抱合力,从而降低成纱毛羽。试验表明,适当减小粗纱前区集合器开口尺寸,粗纱加捻三角区的明显变窄,粗纱须条会更紧密,对比试验见表8。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二)

       试验表明,适当减小粗纱前区集合器开口尺寸,虽然成纱条干CV值等指标变化不明显,但毛羽指标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3mm以下的短毛羽优势更加明显。(未完待续)

       作者:谢家祥 夏津县润通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一)

2021-10-12 10:55:01

纺织技术

技术 | 纱线毛羽系统分析与控制(三)

2021-10-14 10:22: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