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染料给纺织品带来丰富色彩的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也产生了威胁,植物染料由于低敏性、生物降解性和低毒性等优点,已成为纺纱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热点之一。我们利用新型水解长丝外包植物染Modal纤维,在紧密纺纱机上纺制出皮芯结构的复合纱,制成织物后加入特定的催化剂,经过90℃以上的水解除掉芯丝后,可以形成植物染超柔软紧密纱制品。
一、原料性能
莫代尔选用1.54dtex×38mm的纤维,分别采用茜草(红色)、姜黄(黄色)、靛蓝(蓝色)三种植物染颜色,芯丝选用初始模量0.87cN/tex的50D/24F水解丝,纤维性能指标见表1,对三种颜色的植物染纤维进行表面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见图1-3。
图1 靛蓝(A)纤维外观形态SEM照片
图2 茜草(B)纤维外观形态SEM照片
图3 姜黄(C)纤维外观形态SEM照片
二、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2.1 纺纱工艺流程
纺制植物染紧密柔软纱的工艺流程,与常规短纤维纺纱工艺路线基本相同,外包植物染Modal短纤维经过DSBL-01型清梳联合机、DSCa-11A型数字式小样梳棉机、DSDr-01型数字式小样并条机、FA498-12型粗纱机做成粗纱条,再喂入BSE518-60型紧密细纱机进行正常牵伸。水解长丝通过细纱的附加装置、张力控制装置和长丝导入装置,在前罗拉钳口处与经过牵伸的外包短纤维粗纱须条汇合,从前罗拉输出后加捻卷绕成管纱,见图2。
图2 植物染Modal/水解丝紧密纱纺制原理
2.2 设备改造
植物染超柔软紧密纱可在改造的环锭细纱机上纺制,其生产的关键是对细纱机纱架进行改造,加装插放长丝的筒子架,在牵伸区域增设长丝喂入导轮和张力装置。导轮用于传送并准确控制长丝的喂入位置,张力装置是自行设计制作的螺旋抱合器,保证长丝喂入张力的稳定性。
2.3 加工工艺
(1)在复合纱中,水解长丝的比例以低于30%为好,否则水解掉长丝后纱线太松散(纤维抱合力减小),一方面影响纱线强力及织物强力,另一方面增加生产成本。一般掌握在10-20%。
(2)当长丝与短纤须条在加捻三角区同轴加捻时,长丝的张力值要大于或等于短纤维须条的张力值(约为30-45cN)。
(3)复合纱的捻系数应比同特数普通环锭纺纱高20-30%为宜。
(4)为获得良好的包覆效果,停用横动装置。
(5)钢丝圈要比同特数普通环锭纺纱偏重2-3档。
三、各工序工艺配置及质量控制要点
3.1 DSBL-01型数字式清梳联
采取“充分混和、适中隔距、慢速度、减少打击、少伤纤维”的工艺原则,提高纤维转移率,防止纤维过多搓揉与纠缠。
梳棉机采用较大的锡刺比,尽可能减小锡林与刺辊、锡林与道夫隔距,保证纤维良好的转移和梳理效果,减少返花,降低生条棉结。
各单机的主要工艺参数配置如下:
(1)DSOp-01型开松机:开松辊转速280r/min、给棉帘线速度2.42m/min、剥棉罗拉转速186r/min、开松速比369倍。
(2)DSFa-01型输棉风机:转速960r/min。
(3)DSMi-01型混棉机:斜钉帘线速22.5m/min、剥棉辊转速89.6r/min、小开松辊转速373r/min,角钉帘-均棉罗拉隔距60mm、角钉帘-压棉帘隔距70mm。
(4)DSFe-01自动喂棉机:振荡板振动频率274次/min。
(5)DSCa-11A型梳棉机:梳棉总牵伸倍数60倍、锡林转速500r/min、锡刺比2:1、盖板速度200mm/min。
梳棉机主要隔距配置见表2。
3.2 并条
总牵伸倍数小于并合数,罗拉隔距和后区牵伸倍数偏大掌握,以改善纤维的伸直平行度。两道并条采用“顺牵伸、轻定量、中隔距”工艺原则,末并后区牵伸倍数小于头并,以利于提高成纱条干、降低单纱强力不匀率和棉结。
并条主要工艺参数见表3。
3.3 粗纱工序
粗纱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使须条以较为紧密的状态进入主牵伸区,以保证成纱条干均匀度。
粗纱主要工艺参数:定量5.8g/10m,牵伸分配1.05×5.04×1.18倍,捻系数78.3,罗拉隔距(前×中×后)14×28×28.5mm,前罗拉速度280r/min,钳口隔距5.5mm。
3.4 细纱工序
后区采用“小牵伸倍数、大罗拉隔距、大粗纱捻系数”的工艺配置,以充分利用粗纱捻回产生的附加摩擦力界有效控制纤维运动,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减少粗细节;前区采用“小浮游区长度、小钳口隔距和小罗拉中心距”的工艺配置。
细纱主要工艺参数:定量2.902g/100m,牵伸分配17.4×1.15倍,捻系数350,罗拉中心距44×55mm,钳口隔距3.5mm,前罗拉转速256r/min。
四、成纱质量指标
32.8tex+5.56tex植物染(红、黄、兰)Modal纤维/新型水解丝包芯纱质量指标见表4。
成纱质量指标完全能够满足后续产品开发的质量需求。
五、结语
在水解长丝植物染超柔软紧密纺纱的生产中,前纺应有效控制纤维的梳理质量与混和效果;条粗细工序应加强对皮辊、皮圈硬度和表面处理的管理,减少“三绕”和断头现象,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作者:张玉清 邢明杰 青岛大学 高广远 夏津仁和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