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生产实践(上)

       一、国产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优化选择

       1.1 小卷定量的选择

       高速度、重定量的工艺应用一般立足于棉卷的自清洁效应,精梳工序小卷定量通常选择70g/m-75g/m,在高效能精梳工艺中,采用前进给棉工艺,小卷定量一般偏重设置,既可满足锡林梳理能力,又能提高钳板对小卷中纤维的握持力;小卷横截面内的纤维根数较多,分离牵伸过程中的纤维自清洁作用好,充分利用棉卷自清洁功能,可以有效清除棉卷内的棉结,可获得卓越的成纱质量指标和最佳的原料利用率。但是,考虑到棉层过厚以及锡林齿片穿透性综合性指标因素,导致小卷棉层梳理不充分的不利因素,会大于棉卷自清洁的效果。因此,在重定量工艺中,棉卷定量的上限一般情况不要大于83g/m,可以在80g/m-83g/m范围内选择。

       1.2 给棉方式与给棉长度的选择

       在重定量工艺中,通过优化前进給棉工艺、合理选择给棉长度,可以获得低落棉率和质优高产的效果,通过试验可知:采用前进给棉工艺配置4.7mm的給棉长度工艺比4.3mm的給棉长度工艺,在精梳条产量增加9%的情况下,其成纱质量要好于4.3mm的給棉长度工艺。

       1.3 国产精梳机车速的选择

       通过试验可知:在前进给棉工艺中,大幅度提高精梳机车速的情况下,不但不会降低成纱品质,还增加了精梳机的产能。国产品牌精梳机车速的增加,会影响精梳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一点必须注意。近几年来国产精梳机装备技术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其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品牌仍有一定差距。不建议开较高的车速,建议在350钳次/min-380钳次/min范围内运行较好。

       1.4 优选高品质梳理元件

       精梳锡林一个及其重要的关键性指标,那就在高速度、重定量状态下能够迅速刺穿棉须丛。使纤维与锡林齿片间有足够摩擦力来完成其梳理功能,获得极佳的单根纤维化程度。如果锡林齿条的穿透性不好,就难以对棉须丛进行迅速插入、穿刺、开松整理以及后区的精细化梳理的功能。Graf Primacom及VARIO-COMB品牌的锡林具有锋利度好、齿尖薄、强度高及形成对棉须丛优异的穿透性。到目前为止国产品牌锡林的关键性技术指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优选精梳梳理元件厂家品牌及型号,对降低成纱棉结亦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1.5 精梳锡林总梳理齿数的选择       

       在有足够容纤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锡林总梳理点,精梳锡林齿条密度增加,梳理效果增强,纤维梳理得到有效加强,纤维伸直平行度更好,最终使成纱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由于锡林、顶梳齿条受到容纤量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锡林总梳理点数,尤其是采用重定量工艺,由于纤维总根数多、棉层过厚以及锡林齿片穿透性综合性指标,导致上部棉层梳理不充分或者梳理不透,会导致锡林、顶梳齿条的嵌花或严重嵌花,棉须丛单根纤维化的程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采用重定量工艺不宜选择较高密度的锡林。锡林齿面角为900的锡林通常可在2.5-3万齿内选择。如:Graf Primacom锡林齿面角为900锡林型号建议选择9015;总齿数为:29088齿,锡林齿面角为1100锡林型号建议选择5028;总齿数为:40896齿。STAEDTLER+UHL锡林齿面角为900锡林型号建议选择9602;总齿数为:30560齿,锡林齿面角为1120锡林型号建议选择1203;总齿数为:38000齿。

       1.6 顶梳密度的选择

       在精梳过程中顶梳承担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前进给棉工艺中顶梳占整个精梳落棉高达50%-70%!顶梳针片不允许出现有嵌花现象,因此,重定量工艺不宜选择较高密度的顶梳,建议选择Graf开发的Ri-Q-Top 2030普通型顶梳。STAEDTLER+UHL的顶梳建议选择自清洁顶梳:29N/cm或者普通系列顶梳:30N/cm。

       1.7 锡林梳理隔距的合理选择

       锡林针面作用区域可分前半区(分梳区、粗梳区)和后半区(精梳区和细梳区),充分发挥这两个梳理区域的作用是决定成纱质量的关键。适当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并且在锡林梳理整个过程中,梳理隔距变化平稳且变化量要小,最大限度的减小后半区锡林梳理隔距以及梳理隔距的变化量,可以有效的清除更小的棉结,提高棉结清除效率。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不同机型、不同齿面角锡林梳理隔距的校正标准。参见表1所示。

技术 | 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生产实践(上)

       二、国产精梳机重定量工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2.1 高速精梳机重定量工艺成纱质量试验

       这个厂的产品是涤棉混纺,设备工艺流程是:从清棉到梳棉分别是纯棉和涤纶两条工艺流程,然后再通过三道并条的混合,经过清梳联、条精联、粗细络联等连续化设备实现了纺纱生产中的自动清理、落纱、打包、运输等连续化的无缝连接,是智能纺纱构建思路的实践。整个流程均采用了重定量工艺,其中该精梳机的准备工序采用JSFA016 智能棉卷搬运系统,在条并卷机和精梳机间智能自动化运输、新型的运输支架机构、吊卷机构等机械机构,以及嵌入式吊卷系统控制程序系统。

       2.1.1 试验条件

       品种:机织JC/T 40/60 60Ne;原料:40% 涤纶/ 60% 细绒棉; 机型:JSFA588;车速:400钳次/min;棉卷定量:82g/m;精梳条定量:25g/5m;给棉方式:前进给棉;锡林型号:Graf Primacom9015/900;锡林总梳理齿数:2.9万齿;顶梳型号:Ri-Q-Top 2030;顶梳插入深度:+0.5。

       2.1.2 重新调整锡林梳理隔距

       由于JSFA588型精梳机是变速梳理,其前半区梳理隔距基本不动,使后半区(精梳区和细梳区)梳理隔距控制在0.24-0.27mm之间,且尽可能减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锡林梳理隔距的最小值不能低于0.22mm.。调整前后实际测量的4个点位的锡林梳理隔距参见表2所示

技术 | 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生产实践(上)

       2.1.3成纱质量试验效果

       锡林梳理隔距调整前后的试验结果参见表3所示

技术 | 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生产实践(上)

技术 | 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生产实践(上)

       2.1.4 试验结果分析

       (1)方案1的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前期精梳技师调整的锡林梳理隔距已经比较到位了,其后半区(精梳区和细梳区)梳理隔距调整的余地已经很小了,但是通过科学合理校正后半区锡林梳理隔距后,成纱棉结降幅仍然高达20%、IPI值降幅达18%。由此可见,在重定量工艺中最大限度的减小精梳区和细梳区梳理隔距,是提高成纱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有效途径。

       (2)方案2表明:在精梳落棉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采用5.2mm给棉长度与采用4.7mm的给棉长度相比,其产量增加10.6%,成纱质量波动较小,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基本不大。

       (3)由表4精梳条AFIS纤维长度仪检测试验可知:梳理隔距调整后精梳条总棉结数明显减少,总棉结平均大小呈减小态势。

       (未完待续)

       作者:刘允光 聊城允光精梳技术服务中心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倍捻机日常细节管理以及操作实践

2021-11-10 10:31:56

纺织技术

技术 | 涤粘混纺色纺纱质量控制措施(上)

2021-11-18 18:21: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