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涤粘混纺色纺纱质量控制措施(下)

       涤粘混纺色纺纱质量控制措施(上)(紧接上期)

       三、明显色结

       明显色结是由染色黏胶和本色的黏胶在纺纱过程中处理不善集结而成的,成纱中显现出来的游离于纱线主体颜色之外的乱纤维结(束)。另一种是成品混色纤维团,直径达到原纱直径的2.5倍,也归属于明显色结的范畴。

       3.1形成原因:

       主要是生产中因纤维揉搓而纠集在一起的纤维团,一部分是短纤维在纺纱中未有效控制,在纱体中集结而成棉结,另一部分是长纤维之间因未伸直而集束成色结。

       3.2明显色结控制措施

       3.2.1原料方面

       (1)对化纤原料严格把关,索丝少。

       (2)控制染色原料的回潮±3%,杜绝原料太湿而影响梳理效果。

       (3)染色的黏胶要求柔软蓬松;对于敏感色,或含色量在10%以内的色料或白料,需要进行预梳理。

       3.2.2清花工序

       (1)保证输棉通道畅通、光滑不粘花、打手、角钉锐利而无倒勾现象。

       (2)采用“多松少打,柔和开松”的工艺原则。

       (3)合理设置各部打手速度,改豪猪打手为梳针式打手。以实现勤抓,少抓,减少打击,达到充分柔和开松的目的。

       3.2.3梳棉工序

       (1)梳棉状态要确保“四锋一准”,采用短、密、浅的金属针布,锡林、道夫、盖板、刺辊四针要合理配套。

       (2)采用“轻定量,低速度,较小梳理隔距”的工艺原则,尽量排除短绒和棉结。

       (3)梳棉棉结控制明显色结2粒/米以内,超标及时反馈整改。

       3.2.4并粗

       (1)操作培训,杜绝抓破条现象。

       (2)要保证纱条通道光洁不挂花,皮辊皮圈不粘缠、绒辊、绒套清洁,转动灵活、保持清洁。

       (3)合理设计牵伸分配,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减少纤维间的扭、缠、倒甩现象。

       (4)适当降低并条速度和减少并条道数,不至于使条子太烂,而造成的纤维间的粘连。

       3.2.5细纱

       采用偏小的钳口隔距,采用集合器、减少细纱的后区牵伸,防止纤维扩散,减少揉搓棉结。

       3.2.6络筒

       定期清洁纺纱通道,确保纺纱通道光洁、无倒刺。

       四、包芯纱质量问题

       “无弹不是布”,这是布行的一句俗语,“四面弹”涤粘包芯纱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涤粘包芯纱常见的质量问题有:空心纱、偏丝、割丝、百脚、牛仔门幅过大或过小、短粗节等质量问题。

       结合生产实际,主要与操作有很大关系,具体控制措施:

       4.1 调丝标准

       氨纶丝调整在粗纱条居中路偏左位置,一般掌提丝与纱条4/6开位置,(丝占粗纱条左侧位置40%),始终保持氨纶丝不离纱条纺纱。

       4.2 钢领选择高硬度的合金

       钢丝圈选择进口钢丝圈,钢丝圈偏轻控制(以气圈不打隔纱板为原则),散热好,周期三天。

       4.3采用双导丝轮

       便于更好的控制丝的张力,应采用双轮导丝,减少偏丝张力不匀的情况,确保质量的一致性。

       4.4车工巡回重点

       关注氨纶丝与粗纱条的位置、锭脚回丝、纱管高低、坏管、导丝轮运转状态及及积花、有无丝情况、锭带位置移动、换管绕管接头法。

       4.5 设备定期巡回

       检查异常情况,对丝间距、导丝轮每天逐锭检查是否正常,严防偏丝纱疵。同时观察加捻三角区,前罗拉输出纱线丝的包覆情况,罗拉输出纱线若曾三角形则应及时调整。

       4.6络筒

       上机前专人检查纱穗子丝情况,络筒用包芯纱专用捻接腔,喷水雾捻针对高支纱及双芯纱。由专人负责对筒纱挑丝验丝把关。

       4.7工艺设计把关

       测试丝含量把关,超出范围及时查找原因。因包芯纱的特殊性,一般捻度偏大掌握,捻系数一般设计430左右。

       五、其它质量问题

       5.1成份反馈

       成份是客户制作吊牌的依据,如何确保最终比例达到客户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弄清楚,客户要求的配比是干比,一定要根据原料的回潮,确定实际投料湿比(即折标回潮重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配比的误差在国标范围之内。

       5.2色牢度反馈

       涤粘色纺纱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即色牢度,表示颜色的稳定程度。现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水洗色牢度(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分变色牢度(COLOUR CHANGE)和沾色牢度(COLOUR  STAINING)两个指标。

       (2) 磨擦牢度(COLOUR FASTNESS TO CROCKING)。分为干磨擦(DRY CROCKING)和湿磨擦(WET CROCKING)。分5级,5级最好。干磨擦4级合格,湿磨擦2—3级合格。一般浅色的磨擦牢度较好,深色的略差。

       (3) 日晒牢度(COLOUR FASTNESS TO LIGHT)。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夏季的衣服尤其是真丝的衣服很容易发生后背的颜色变浅,这种现象专业上用光照牢度来表示。共分为8级,8级为最好,4级为合格。深色的日晒牢度会较好,浅色的略差。

       关于色牢度还有一些指标如汗渍牢度、升华牢度、烟煺牢度、色泣牢度等,一般不常用。针对涤粘混纺色纺纱,结合工作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关:

       (1) 给涤纶供应商提出耐高升华牢度的要求,提前预控高温变色。

       (2) 根据不同客户标准来修订染厂内控牢度标准。

       (3) 对特殊颜色艳兰、翠兰色更换优质的皂洗剂、固色剂来提高皂洗牢度。

       (4) 加强上机工艺检查以及后道出厂检验把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涤粘色纺纱由于纺纱工序多,其它各类纱疵也时有产生,与本色纺纱质量管控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配色和混色是色纺纱生产的核心技术;而在各工序的生产要点中重点突出混和均匀度、色偏、色结、毛羽以及捻度不匀率等指标的质量控制;同时对于隔离防污染、操作管理、温湿度管理等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在线生产的工艺管理,操作管理及设备管理,具有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高超的操作水平,先进的生产设备,才能生产出优良的涤粘色纺纱产品。

       作者:鲁建波 王德跃 孔维春 汶上如意技术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精梳机重定量高效工艺的生产实践(下)

2021-11-19 11:34:57

纺织技术

技术 | 普梳棉并粗工序重定量工艺优化实践探讨

2021-11-22 17:02: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