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吨纱用工用电成本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根据我公司设备基础条件,梳棉工序和精梳工序在提高半制品定量方面的能力有限,重点从并条工序和粗纱工序着眼,在保证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并条工序和粗纱工序的半制品定量来达到提高效率、减少用工用电成本的目的。具体试验如下。
一、试验一
试验品种:普梳棉紧密纺32s品种。试验目的:在公司现有设备基础条件下,在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保持或提高原有产品质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并粗工序的定量来达到降低吨纱成本的目的。试验条件:试验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同样的6桶生条,在同样的并条机台上,在并条机头道和末道分别使用同机台同眼纺制,粗纱同机台同锭位纺制,细纱同机台同锭位纺制。试验方法及方案:在梳棉机1#-6#各下机1桶生条,做头道并条机的试验用条。在并条工序23#头道D81型并条机①眼和23#末道D81S型并条机①眼分两种方案进行试验。第一种方案:头道并条根数6根,干定量20.5g/5m,末道并合根数8根,干定量19.5g/5m。
第二种方案:头道并条根数6根,干定量24.6g/5m,末道并合根数8根,干定量23.5g/5m。在粗纱工序26#JWF1425型粗纱机同样20锭,利用第一方案的熟条干定量19.5g/5m,纺制第一种方案的粗纱,干定量6.4g/10m;利用第二方案的熟条干定量23.5g/5m,纺制第二种方案、第三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的粗纱,粗纱干定量分别为6.9g/10m,7.4g/10m和7.8g/10m。利用纺制的四种方案的粗纱,分别在58#FA507型细纱机同样20锭,分别纺制管纱,利用同一台条干仪测试质量指标,进行质量指标的对比分析。注:第一方案为现上机工艺方案。第二种方案、第三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在同样试验条件下做出的质量指标与第一种方案进行质量指标对比分析,以便采取更优化的工艺方案。
试验结果分析:从四种方案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分析对比可知,第二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6.9g/10m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最好。第二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6.9g/10m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改善指标如下:条干CV%改善0.02,锭间CVb改善0.55,-30%细节改善358.7个/km,-40%细节改善74.8个/km,-50%细节改善3.7个/km,+35%粗节改善141.4个/km,+50%粗节改善57.7个/km,+70%粗节改善21.8个/km,+100%粗节改善3.3个/km,+140%棉结改善213.2个/km,+200%棉结改善65.9个/km,+280%棉结改善28.4个/km,+400%棉结改善7.9个/km。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在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并粗工艺,提高并粗产能,降低吨纱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尚能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本次试验目的考虑,我们建议采用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除锭间CVb恶化0.54,-50%细节恶化0.4个/km和-60%细节恶化0.6个/km外,其余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具体改善指标如下:条干CV%改善0.27,-30%细节改善301.5个/km,-40%细节改善55.8个/km,+35%粗节改善105.6个/km,+50%粗节改善27.9个/km,+70%粗节改善11.5个/km,+100%粗节改善0.1个/km,+140%棉结改善211.8个/km,+200%棉结改善77.9个/km,+280%棉结改善31.7个/km,+400%棉结改善9.4个/km。
二、试验二
用试验一中四个方案的对应试验粗纱,试验普梳棉紧密纺21s品种,试验机台58#FA507型细纱机。细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如下。
试验结果分析:从四种方案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分析对比可知,第三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4g/10m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最好。第三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4g/10m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改善指标如下:条干CV%改善0.32,锭间CVb改善2.75,-30%细节改善214.7个/km,-40%细节改善21.8个/km,-50%细节改善0.7个/km,+35%粗节改善72.5个/km,+50%粗节改善12.9个/km,+70%粗节改善4.5个/km,+100%粗节改善0.5个/km,+140%棉结改善80.2个/km,+200%棉结改善18.8个/km,+280%棉结改善11.6个/km,+400%棉结改善2.4个/km。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在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并粗工艺,提高并粗产能,降低吨纱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尚能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本次试验目的考虑,我们建议采用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除+70%粗节恶化1.1个/km,+100%粗节恶化1个/km,+400%棉结恶化1.1个/km外,其余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改善指标如下:条干CV%改善0.1,锭间CVb改善1.93,-30%细节改善145.3个/km,-40%细节改善13.5个/km,-50%细节改善0.5个/km,+35%粗节改善10.7个/km,+50%粗节改善4个/km,+140%棉结改善52.5个/km,+200%棉结改善6.1个/km,+280%棉结改善5.5个/km。
三、结论
从试验一中可以看出,由现上机方案并条工序并合根数头道6根、末道8根,头道干定量20.5g/5m,末道干定量19.5g/5m,粗纱干定量6.4g/10m,调整为并条工序并合根数头道6根、末道8根,头道干定量24.6g/5m,末道干定量23.5g/5m,粗纱干定量6.9g/10m、7.4g/10m和7.8g/10m。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经测试质量指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普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四个方案中质量指标最好的一批为第二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6.9g/10m。但是从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并粗工艺,提高并粗产能,降低吨纱成本方面考虑,我们采用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上机生产。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除锭间CVb恶化0.54,-50%细节恶化0.4个/km和-60%细节恶化0.6个/km外,其余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改善指标如下:条干CV%改善0.27,-30%细节改善301.5个/km,-40%细节改善55.8个/km,+35%粗节改善105.6个/km,+50%粗节改善27.9个/km,+70%粗节改善11.5个/km,+100%粗节改善0.1个/km,+140%棉结改善211.8个/km,+200%棉结改善77.9个/km,+280%棉结改善31.7个/km,+400%棉结改善9.4个/km。采用第四种方案上机后,其成纱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纺纱各工序生产状况良好。
(2)对精梳棉紧密纺21s品种来讲,四个方案中质量指标最好的一批为第三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4g/10m。但是从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并粗工艺,提高并粗产能,降低吨纱成本方面考虑,我们采用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上机生产。第四种方案即粗纱干定量7.8g/10m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即现上机方案粗纱干定量6.4g/10m,除+70%粗节恶化1.1个/km,+100%粗节恶化1个/km,+400%棉结恶化1.1个/km外,其余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改善指标如下:条干CV%改善0.1,锭间CVb改善1.93,-30%细节改善145.3个/km,-40%细节改善13.5个/km,-50%细节改善0.5个/km,+35%粗节改善10.7个/km,+50%粗节改善4个/km,+140%棉结改善52.5个/km,+200%棉结改善6.1个/km,+280%棉结改善5.5个/km。采用第四种方案上机后,其成纱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纺纱各工序生产状况良好。
作者:盛庆石 山东飞泰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