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的解决措施

  我公司在DTM139型细纱机上生产R11#麻灰14.8tex纱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后罗拉扭振现象严重影响细纱条干和IPI疵点数量,特别是在机器启动和关车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断头,增加了挡车工劳动强度,影响正产生产。

  

  理论分析认为,细纱后罗拉扭振是由于粗纱须条作用在后罗拉上的加速力矩大幅波动造成的,在细纱后牵伸区,没有充分解捻的粗纱条会将快转扭矩传递给后罗拉,从车尾逐步叠加并向车头集中,使后罗拉有加速趋势,而后罗拉在传动系统的限制下无法加速,当快转扭矩增大到一定限度后,会在瞬间回位而卸除快转扭矩,这种周期性地扭转运动就形成了扭振现象。经过试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几种消除后罗拉扭振的技术措施和优化方案,供大家参考。

  

  一、优化工艺参数

  

  1.1 增大后区罗拉隔距

  

  中后罗拉隔距越小,后区的牵伸力就越大,通过粗纱传递给细纱后罗拉的快转力矩也就越强,因此适当放大后区罗拉隔距可以有效减弱须条对后罗拉的快转扭矩,从而消除后罗拉扭振。我们将后区罗拉隔距由原来的19×38mm放大到19×46mm后,后罗拉扭振现象消失,成纱质量有一定的改善,见表1。

技术 | 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的解决措施

  1.2 减小后区牵伸倍数

  

  在后区牵伸倍数没有达到临界值之前,细纱后区的牵伸力随后区牵伸倍数的增加而增大。减小细纱后区牵伸倍数,能有效降低了后区牵伸力,从而减弱了快转力矩,因而可以减弱后罗拉扭振现象。我们的后区牵伸倍数为1.25时,有严重的扭振现象,调整为1.08倍后扭振消除,成纱质量指标对比情况见表2。

技术 | 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的解决措施

  1.3 降低粗纱捻系数

  

  粗纱捻系数越大纤维之间的抱合力越强,细纱后区的牵伸力越大,传递给后罗拉的加速力矩也就越大,容易诱发后罗拉扭振现象。我们将粗纱捻系数由原来的78减小到72后,后罗拉扭振现象消失,成纱质量指标对比情况见表3。

技术 | 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的解决措施

  1.4 优化粗纱工艺,适当减轻粗纱定量

  

  细纱长车的罗拉传动轴较长,传动负荷较重,后罗拉容易出现松扣现象,特别是在化纤类品种时,如果前纺采用重定量工艺,而牵伸工艺配置不当,导致细纱后区的牵伸力过大,就容易造成细纱后罗拉扭振现象。我们通过对粗纱定量以及粗纱后区牵伸倍数进行优化调整,有效解决了细纱后罗拉扭振现象,而且成纱质量也有所提升,见表4。

技术 | 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的解决措施

  1.5 优化细纱前牵伸区工艺参数

  

  经上机认真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细纱前牵伸区的工艺配置也会影响后牵伸区的牵伸力,进而会影响后罗拉扭振问题,特别是中上罗拉相对于中罗拉的相对位置,直接影响后牵伸区的握持距和中罗拉钳口对须条的控制效果,为此我们对细纱前牵伸区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试验, 以验证细纱前牵伸区的工艺配置对后罗拉扭振的影响。

  

  (1)将中上罗拉位置由原来的后移2mm调整为前冲2mm冲后上皮圈包围下皮圈,消除了须条在中罗拉钳口位置的反包围弧,使死钳口变成了活钳口,且加大了后牵伸区的握持距长度,减小了后区的牵伸力。

  

  (2)配合中上罗拉位置的调整,将前区罗拉隔距由原来的19mm放大到20mm,前皮辊前冲量由原来的前冲3mm调整为前冲+4mm。

  

  经以上调整后,后罗拉扭振现象消失。

  

  二、提升设备运转状态

  

  2.1 提升后罗拉的运行状态

  

  逐节检查细纱后罗拉,发现有个别罗拉连接段有螺纹滑丝现象,造成明显的扭振现象。把各段后罗拉松开检查,更换螺纹磨损、滑丝的罗拉。

  

  2.2 提升后牵伸齿轮的运行状态

  

  检查细纱后牵伸齿轮,发现有个别机台的齿轮啮合不良,调整啮合状态不好的齿轮。

  

  三、优选细纱专件器材

  

  3.1 优选新型抗震胶圈

  

  传统的胶圈主要是靠酸处理来提高胶圈的内外层摩擦系数,由于酸处理很难做到所有胶圈摩擦系数的一致性,特别是在采用重定量、大牵伸的优势纺纱时,胶圈内外层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容易引起内层起毛、磨损现象,增加了胶圈运行的阻力,导致后罗拉扭振现象。

  

  为此我们选用了具有自润滑特性的兰翔2015A型抗震胶圈,该胶圈添加了弹性体材料,吸震效果明显,对减轻罗拉扭振现象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3.2 选用低硬度、小直径的后胶辊

  

  我们分析认为,细纱后罗拉钳口握持力的峰值较高、牵伸力较大是造成后罗拉扭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将原来直径为28mm、邵氏硬度为76度的876型细纱后皮辊更换成直径为26mm、邵氏硬度为65度的965型胶辊,以有效降低后罗拉钳口处的握持力,降低摩檫力界峰值,结果细纱后罗拉扭振现象明显减轻。

  

  四、温湿度控制

  

  在生产中发现,温湿度的变化也是造成细纱后罗拉扭振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车间湿度大时,粗纱回潮率较大时,粗纱中的纤维抱合力增大,造成细纱后区的牵伸力增大,从而引起罗拉扭振现象。

  

  通过控制温湿度,保持粗纱回潮稳定,对细纱后罗拉扭振现象的消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随机性,在高温、高湿季节更容易出现。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对成纱质量造成恶劣的影响。我们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总结了多种解决细纱长车后罗拉扭振问题的措施,通过采用一种或综合多种措施,就可以有效消除后罗拉扭振效果明显,对稳定产品质量和保证正产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建林 傅春花 张力荣 浙江华飞轻纺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摇架压力分配的理论分析——对《摇架压力分配对质量和消耗的影响》一文的探讨

2022-1-23 11:20:05

纺织技术

技术 | 亚麻混纺产品的生产实践

2022-2-8 10:39: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