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纺织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体会

  我公司的生产规模为35万纱锭,主要生产纯棉精梳、普梳20S-50S针织纱,平均纱支37S左右,质量指标长期控制在USTER公报5-25%水平,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稳定员工队伍,解决用工难题

  

  生产管理就是“人、机、料、法、环”几个因素的协调。企业缺员,再好的管理方法都无用武之地,所以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

  

  目前行业的现状是:国内有大量的待业者,而普通制造业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纺织行业存在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工程技术人员得不到充分的重视,造成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只好“赶着鸭子上架”,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技术工人素质普遍偏低,流动性大;运转操作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平均年龄偏大,且不好招、难稳定。

  

  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企业为稳定技术工人和运转操作工人队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给员工过生日;员工直系亲属红白喜事给予慰问;免费提供尽可能满意的工作餐;提高企业工龄工资、节日发放福利等。

  

  (2)对全体员工灌输“开心、求财”的思想,提供宽松的工作氛围,培养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要求管理人员做到坚持“工作岗位不同、人格人人平等”的管理服务态度,形成管理严格、和谐的氛围。

  

  (3)推行岗位标准化管理考核机制,考核、处罚、奖励条款人人清楚,及时公布,做到及时、公平。计件工资每日公布,使员工清楚收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努力学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自愿多看台、看好台。

  

  (4)坚决杜绝管理人员收取员工红包的现象,一经发现坚决打击处理,调离管理岗位。确保员工的每一分应得收入都能装进个人的口袋中。

  

  (5)确保工资发放及时,工资只能提前发放,不能延后。

  

  (6)工资标准保持处于本地同行业上游水平,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资标准,增加员工收入。

  

  (7)每月根据工作表现评选优秀员工,统计月度先进次数,确定年度优秀员工,给予奖励。

  

  (8)员工辞职只要提前一个月提出申请,到期无条件放行,全额工资及时发放。

  

  (9)使用智能化设备,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通过以上做法,形成了“人能招得来、留得住,辞工老员工愿意再返岗”的良性氛围,为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提高维护保养质量,保证设备运转状态

  

  在设备维护方面,采用状态维修、部分保全和严格准时的揩车周期计划相结合的方法。

  

  (1)对车间所有设备(包括空调)每年编制专件更新周期计划,严格按专件的使用寿命进行更换。梳棉的针布(盖板、锡林、刺辊、道夫、预分梳等)、精梳针布(锡林、顶梳)和气流纺分梳辊按产量计算使用寿命周期;皮辊按周期复磨,按工艺要求配档;皮圈按周期清洗、挑选回用;钢领、锭子按时间周期更换等等,专件器材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无条件淘汰。

  

  (2)每月编制揩车保养月度计划,计划变动±1天,并严格执行。前纺、络筒揩车周期为15天,细纱为12天(结合揩车换钢丝圈)。保养揩车固定机位,便于落实责任。例如细纱揩车:我公司使用的是经纬1464锭JWF1580细纱机,一个揩车队13人,队长负责车头、车尾,单面6个人,每人122锭,固定机位,每天4台。

  

  (3)每月编制部分保全月度计划。部分保全项目包括磨盖板,调校细纱“三同心”、摇架压力、清纱器隔距等。

  

  (4)各工序的润滑加油(包括电机),按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执行。

  

  (5)落实责任机台负责制。

  

  (6)皮辊房除了正常工作之外,安排摸细纱皮辊,每人12台,每天摸一遍。与机台责任人一样,姓名公布在工艺牌上,落实责任。

  

  三、加强工艺质量管理,稳定产品质量

  

  (1)纺纱工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通过试验不断完善补强的工作。每个工厂都要根据自己企业的设备运行状态、原料特点及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等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不能照搬照抄。我认为传统工艺和行业新理念相结合,通过实践,适合的就是对的,不断完善,追求最佳。

  

  (2)合理配棉,多批缓接。我公司生产的是纯棉针织用纱,全部使用新疆棉,配棉一般使用8-10个批号,每次接批不超过5%。每年根据新棉花采购到厂情况进行一次大换批,老棉花比例控制在20%以内,逐渐减少,缓慢进行过渡,以有效地解决色差和染色横档。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这种方法,从未接到过客户关于色差和染色横档方面的投诉。

  

  (3)优选纺纱专件器材是提高质量水平的快速方法。例如:针布的型号、合适的上肖等。

  

  (4)制定各工序质量重点控制项目及控制指标要求。我公司对纯棉针织用纱制定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见表1。

技术 | 纺织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体会

  当然,其它的工艺指标也非常重要,必须兼顾。既要考虑企业效益(尽可能降低吨纱净用棉量),又要考虑设备运转效率(车要好开)。

  

  (5)关于各工序设备运行速度的选择,由于前纺、络筒是配套工序,在满足产量要求的前提下,应合理降低车速;我个人不主张细纱机锭速开得太高,而应根据品种、捻度设定等因素选择经济锭速,以保证相配套部件的使用寿命、合理控制机物料消耗。

  

  四、结 语

  

  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不断壮大。因此在管理上要重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措施,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团队,才能保证高效的执行力,做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我公司员工队伍稳定,工作积极性高涨,通过不断地工艺研究改进、工序控制,做到了产品零库存,没有质量投诉和索赔,质量指标长期稳定在USTER公报5-25%水平,全棉针织纱普梳吨纱净用棉≤1130公斤/吨纱,精梳吨纱净用棉≤1360公斤/吨纱,细纱平均锭速16500rpm(C32S),千锭时断头控制在10根以内,达到了设定目标。

  

  作者:雷双虎 中国纱线网特邀专家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精梳机小卷分段方法的探讨

2022-2-14 13:57:51

纺织技术

技术 | 采用2020年新疆棉生产C60支纱的实践

2022-2-16 13:10: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