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点纱是风格较为独特的花式纱线之一。在梳棉工序制作彩色点子时,需要采取揉搓工艺;梳理时,由于加入1%的彩点,既要对纤维进行充分梳理,又不能将彩点完全梳开,以保持点子的颗粒状态,工艺上这是一对矛盾。由此,设计梳棉揉搓成点和梳理工艺是纺好彩点纱的关键。
一、彩点纱的特点和关键技术
1.1 彩点纱的特点
彩点纱是在原白纱或色纱上放进一种或几种彩色点子的纱线。纱线中的彩点与基纱具有鲜明的对比色泽,浅色点子配深色基纱或深色点子配浅色基纱,简称彩点纱。
彩色点子一般是采用涤纶材料,成形彩色点子直径大约为3-4mm ,呈颗粒状.表面光洁.纤维之间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彩点纱制成的织物,要求彩色点子随机均匀分布,美观活泼,风格清新,在原有纱线的基础上增添了较强的视觉彩点。彩点纱色彩搭配要求色相突出,明度靓丽,纯度鲜艳。
1.2 彩点的关键技术
1.2.1 梳棉机实现梳理的五个必要条件
(1)梳理针布两针面间的相互配置和方向。
(2)针齿对纤维的控制和释放。
(3)两辊体间的速度和隔距。
(4)纤维通过的形式和滞留的时间。
(5)纤维分离作用力的大小。
1.2.2 彩点纱的两点关键技术
彩点纱采取点子与基纱原料混合制条后纺制成纱。彩点纱彩色点子既在梳棉机上制作,又在梳棉机上梳理,其关键技术有两点:
(1)揉搓成点工艺。
(2)彩点梳理工艺。
制作彩点方面遵循梳棉机五个必要条件的反控制,梳理时遵循正控制。
二、彩色点子揉搓成点的工艺要点
2.1 揉搓成点工艺特点
彩色点子制作一般利用各种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落棉、下脚料等廉价原料,采用特种工艺纺制。一般用涤纶、腈纶等棉型化纤或纯棉纺的斩刀花。点子大小、松紧与使用原料的性质、规格和梳棉工艺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纤维刚性小、纤维细、纤维间的摩擦因数大时,成结相对较大。
点子的制作过程是在梳棉机两针面之间实现对纤维的充分揉搓,使纤维形成团状和非常随机的圈结排列,并且部分纤维伸出点子主体,具备与外界纤维相互联系的条件。点子在花式纱线中作为饰纱而存在,要求色彩艳丽,色相突出。
彩点需使用经过改造的专用梳棉机加工,不是梳理纤维,而是加工彩色棉结。在工艺流程中,先用经过改造的专用梳棉机加工彩点,然后将彩点与选定的纤维原料经过清梳工序制成彩点棉条,再将其与做好的普通棉条在并条进行并合后,经过粗细络工序制成成纱。
2.2揉搓成点梳棉工艺要点
梳棉机上纤维实现揉搓的条件:较大隔距,较稀的针布配置和较强的控制能力。纤维转变成彩点主要依靠纤维在针布间的揉搓和圈结。
纤维点子的加工设备一般由A186系列梳棉机改装而成,将三罗拉剥棉装置拆除,在道夫上方安装用弯脚针布包覆的剥棉辊,与道夫间隔距控制在2-4mm。道夫针面始终保持一层纤维网,锡林上的纤维在道夫、盖板和刺辊的共同作用下,被反复揉搓转成点子。生产中刺辊和锡林间要有较大速度比,一般速比2.3:1。
在工艺配置中,刺辊不仅要将分梳后的纤维转移给锡林,同时还要把锡林针面已搓捻的结子再回剥下来,点子在离心力作用下,在小漏底的进口处落下,然后由人工取出。梳棉需要调整的工艺主要有:盖板反装,锡林和盖板两个针面针齿呈交叉配置,取消分梳作用,使纤维浮在两个针面之间,具体见图1、图2。
锡林与盖板间的隔距为0.56mm,增加对纤维的揉搓,以便形成点子;锡林与道夫间的隔距为1.1mm,使锡林针面上的纤维反复进入锡林盖板间,多次重复揉搓成结后再转移至道夫针面,纤维在道夫上也多次返花,使点子揉搓得较为紧密,再从道夫上剥下;同时取消除尘刀,接长小漏底,减少落棉量;取消附加分梳原件,降低分梳能力;取消吸风装置,为揉搓提供条件;梳棉机盖板、道夫和锡林分别开停控制,原料在锡林盖板间受到较长时间的反复揉搓形成结子,便于成点后输出机外进行剥取。梳棉机彩色点子制作具体工艺配置见表1。
2.3 彩点纱的揉搓成点针布配置
制作彩点纱的梳棉机盖板针布要调成反向配置,非分梳配置;目的是增加对纤维的控制能力,为反复揉搓提供条件。相互梳理配置要求见表2。
在针布配置方面不要求光洁度,重点是加强对纤维的控制,使纤维在针齿间有足够的控制时间,实现对纤维的揉搓圈结成点,同时保证不同的色点直径和饱满度。
2.4彩点纱的揉搓成点质量评价
彩点纱彩点要做到不光不毛。彩色棉结不要过于光滑和圆润,彩点要依附在纱体上,靠彩点周围伸出的毛羽去维系彩点纱,如果过光过紧,与主干的联系就会脆弱,容易在后继加工过程中脱落。要达到不光就是要保持主分梳原件的锋利度、分梳隔距和重复揉搓的次数。不毛是指彩点的生产过程中不能过毛,过毛后造成分梳时彩点容易被分梳开,影响彩点效果和色纱成品底色。此时减弱梳理强度容易造成彩点堆积。控制好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控制好反复梳理的次数。
2.5 彩点纱成点体积大小的控制
颗粒状结子的大小是由纤维长度、弹性模量而定的,选用长度长模量高的纤维形成的颗粒会较大,反之则较小。采用棉纤维制成的结子颗粒较小,圆整度较好。点子的大小通过梳理隔距的大小进行调节,其松紧程度通过揉搓的时间长短进行控制。棉条要经过加湿处理,增强纤维间的抱合力,增加色点的紧密度。
三、彩点纱梳理工艺的要点
3.1 彩点纱的梳理特点
彩点纱的配棉要选用成熟度较好的原料,经过预处理,加上一些原料进行交叉配棉预混合。彩点纱与常规品种最大的不同是在其中附加了彩色棉结,而彩色棉结是不能被清除的,这是梳棉分梳工艺配置的关键。彩点棉条工艺应“保持彩点,兼顾其他棉结梳理”,盖板和锡林之间的分梳隔距一般采用不松不紧的工艺原则。较强的分梳作用不仅使彩色棉结有大变小,还存在可能分梳力过大,将彩点完全分梳成单纤维的可能性,这不仅影响彩点多少,同时会造成色纱底色发生变化形成干扰。过弱的分梳尽管对彩点没有伤害,但是其他纤维因分梳不良容易形成不需要的异色棉结,这是彩点纱需要防范的重点。
3.2 彩点纱的梳理工艺
彩点纱要在梳棉机小漏底处采取措施,尽量少落和不落彩点;盖板速度要减慢,一般控制在78~80 mm/min为佳;盖板花要及时回用;同时分梳元件要平整、光洁和锐利,否则纤维不能顺利地转移和剥取;生条定量适当偏大掌握,一般控制在25g/5m左右,因为纤维网内有结子存在,它们之间的抱合力较小,生条定量偏大掌握有利于提高抱合力;为防止棉网成形困难,采用棉网托板和皮圈导棉装置;锡林速度330r/min,刺辊转速785r/min,道夫转速21r/min,锡林-道夫隔距0.13 mm,给棉板-刺辊隔距0.18 mm,锡林-盖板隔距为0.20、0.20、0.18、0.18、0.20 mm。具体要参考实际工艺设计见表3。
3.3 彩点纱的梳理针布配置
彩点纱针布配置既要保证能够将基纱纤维的棉结梳开,同时也要减弱对彩点的梳理,以免影响布面和彩点的效果。道夫针布的主要作用是抓取凝聚纤维,影响道夫针布转移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锡林针布规格、锡林速度、锡林与道夫间隔距及道夫针布齿形。合理选择道夫工作角也很重要,工作角小,纤维转移率高,锡林与盖板针布负荷小,棉结少,但工作角过小,会使转移率过高,纤维受到的梳理次数减少,混和作用差,棉网可能出现云斑。反之,工作角过大,梳理作用下降,棉结增多。选配中,掌握“锡林梳理齿密偏大、盖板齿密偏稀、梳理转移相互结合“的针布配置原则,彩点纱针布配置见表4。
3.4彩点纱梳理质量的评价
彩点纱没有标准来精确的描述,具有模糊性,质量控制中要求批与批之间具有稳定性。同时保持梳理和牵伸工艺过程中对色结的保护,由于梳理过程无法做到量化,要依靠感官来评判是彩点纱的视角差异。例如色结色直径大小都是通过与样板进行比较来感官评判,没有细致的标准和参考的依据。在具体生产中,色点体积和长度,彩点的分布规律和可控性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5彩点纱梳理的控制
彩点的体积大小主要在梳理工序进行控制,主要是调整锡林-盖板隔距的大小。可通过强分梳作用将彩点由大变小,反之也可以通过减轻分梳作用使彩点由小变大。如果造成底色无法纠偏,需要更换彩点颜色。
四、结 语
(1) 彩点纱在制作过程和纺纱过程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艺,彩点制作时需要是充分揉搓形成点子,纺纱过程中要对彩点进行保护,生产中要实现对其他纤维要充分梳理,又不能将点子完全梳开,梳理工艺设计是纺好彩点纱的关键。
(2)彩点纱彩色点子的关键技术有两点:揉搓成点工艺,彩点梳理工艺。制作彩点方面遵循梳棉机五个必要条件的反控制,梳理时遵循正控制。
(3)彩点纱评判具有模糊性,主要是依靠感官检测性,彩点制作和梳理保护过程具有随机性,是彩点纱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的重点。
作者:陈玉峰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