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并合工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

在纺纱生产中,各工序制品的重量不匀率是最基础的质量指标。清梳工序制品的重量不匀率会影响到精梳、并条和粗纱等工序制品的重量不匀率,控制前纺半制品的重量不匀率,最后一道关是并条工序。只要过了并条工序,下游各工序制品的重量不匀率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弥补。粗纱的重量不匀率在细纱工序会反映出来,比如:在细纱工序会出现出“硬头”、断头多;细纱的重量不匀率会在自络工序中反映出来,比如:在自络工序会出现错支、短错支切疵多。若自络电清错支、短错支门限设置放宽,则有可能影响到布面质量。比如:在织物布面上出现长粗、长细疵点。特别在针织布面上,长粗、长细疵点显性很强。粗纱的重量不匀率偏大,不仅影响细纱的纺纱生活,而且影响到后纺的自络的生产效率。控制粗纱的重量不匀率,关键在并条工序。为此在并条工序上做文章。由于我公司有的并条机不具备自调匀整系统,所以从并条工序并合根数方面考虑优化,从成纱指标上,重点考虑两个指标:一是成纱重量不匀率,二是成纱条干、粗细节和棉结等质量指标。具体优化试验如下。

一、试验一

试验品种:精梳棉紧密纺32S;试验并条机台型号:D81型并条机头道,D81S型并条机末道。

试验方法:头道并合根数6根,原工艺不动。重点调整末道的并合根数,由原来的末道并合根数6根调整为8根,调整末道的牵伸倍数,使末道的熟条定量同原来。要求试验2批,在末道并条机同眼纺制。第一批:使用试验并条机(1)眼机后6桶半熟条,并合根数6根纺制;第二批:使用该试验并条机(1)眼机后6桶半熟条,另随机拉取2桶该品种半熟条,共8桶半熟条,并合根数8根纺制。第一批、第二批各纺一桶熟条,分别做好标记。在粗纱工序该品种机台同台同锭条件下,利用纺制的熟条,分别纺制20个粗纱,对应做好标记。在细纱工序该品种机台同台同锭条件下,利用试验粗纱分别纺制20只管纱,分别做好对应标记,到试验室测试成纱质量指标。测试成纱质量指标如表1。

技术 | 并合工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

注:此试验是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基于满足客户需求和降低原料成本,增加公司效益方面的考虑,对精梳机台的落率进行降低调整。本批次试验由这样的精梳机台供应。

从测试的质量指标对比分析: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条干CV%改善0.56,CVb改善0.62,-30%细节改善133个/千米,+35%粗节改善34.3个/千米,+140%棉结改善22.2个/千米等指标改善较为明显。

测试百米重量和计算重量不匀率指标。利用缕纱测长仪,每只管纱测试2项,每批测试40项,具体测试和计算数据如下。

(1)头道6根并合,末道6根并合,对应成纱百米重量:1.73、1.75、1.77、1.77、1.80、1.79、1.72、1.76、1.84、1.72、1.75、1.80、1.86、1.79、1.82、1.83、1.77、1.80、1.78、1.75、1.76、1.82、1.81、1.81、1.77、1.73、1.82、1.78、1.73、1.73、1.77、1.77、1.78、1.80、1.78、1.83、1.77、1.79、1.77、1.75。计算重量不匀率为1.7%。

(2)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对应成纱百米重量:1.78、1.80、1.74、1.73、1.79、1.76、1.75、1.72、1.76、1.76、1.76、1.72、1.73、1.76、1.80、1.80、1.79、1.77、1.78、1.74、1.80、1.82、1.77、1.78、1.78、1.76、1.81、1.77、1.79、1.79、1.79、1.80、1.76、1.78、1.79、1.76、1.80、1.78、1.78、1.79。计算重量不匀率为0.8%。

从测试的百米重量和计算的成纱重量不匀率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精梳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在并条机末道并合根数由原6根调整为8根,成纱重量不匀率由1.7%改善为0.8%。说明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并条机末道的并合根数,有利于改善成纱的重量不匀率。

综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精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在末道并条机上由原6根并合调整为8根并合,从成纱质量指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成纱条干CV%改善0.56,千米棉结(+200%)改善8.4个/千米,出现这样的试验结果,引起我的质疑。按并合牵伸工艺原理来讲,增加并合根数,有利于改善成纱条干和重量均匀度水平,但随着并合根数的增加,成纱的千米棉结会有所增加。测试结果与并合牵伸工艺原理相违背。分析原因,问题出现在半熟条取样上,末道并合根数6时,采用的试验并条机台机后的原车上的6根半熟条,而末道并合根数8根时,在原6桶半熟条不动的基础上,随机拉取2桶该品种半熟条,增加到8 桶半熟条。问题出现在这里,即试验采用的半熟条试验用条的不相同,不符合试验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进行的这一基本要求。决定采取进一步试验。

二、试验二

试验品种:精梳棉紧密纺32S品种;试验并条机机台型号:头道D81型并条机,末道D81S型并条机。

试验条件:同精梳机台下机的精梳条供应,同并条机头道和末道且各使用1眼纺制,粗纱机台同台同锭,细纱机同台同锭。

试验方法:取精梳机20#-25#下机精梳条各1桶做试验用精梳条,在D81型并条机头道1眼,用这6桶精梳条试验,纺制8桶半熟条。在D81S型并条机末道1眼,调整末道并合根数分两批试验,分别采用6桶半熟条和8桶半熟条,调整牵伸倍数,试验重量合格后,各纺1桶熟条,对应做好标记。即6桶半熟条纺制的熟条标记第一批,8桶半熟条纺制的熟条标记第二批。在粗纱机台上同台同锭条件下,分两批试验分别纺制粗纱各20只,对应做好标记。在细纱机台上同台同锭条件下,利用纺制的粗纱,分两批试验,分别纺制管纱各20只,对应做好标记。测试成纱质量指标和重量不匀率指标,进行两批次试验质量指标对比。测试质量指标如表2。

技术 | 并合工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

质量指标测试结果分析: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只是调整并条机末道的并合根数,由原末道并合根数6根调整为末道并合根数8根,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成纱条干CV%、CVb、-30%、-40%、-50%、+35%、+50%、+140%、+280%、+400%等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70%、+100%、+200%等质量指标稍有恶化。其中条干CV%改善0.26,CVb改善0.91,-50%细节改善0.4个/千米,+50%粗节改善2.8个/千米,+200%棉结恶化2.8个/千米。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说明,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并条机的并合根数,对条干CV%,锭间CVb,粗细节有所改善,,但成纱棉结稍有恶化。

测试百米重量和计算重量不匀率指标。利用缕纱测长仪,每只管纱测试2项,每批测试40项,具体测试和计算数据如下。

(1)头道6根并合,末道6根并合,对应成纱百米重量:1.77、1.78、1.78、1.82、1.84、1.83、1.77、1.80、1.84、1.79、1.75、1.75、1.82、1.79、1.81、1.73、1.81、1.78、1.76、1.78、1.81、1.78、1.81、1.78、1.79、1.77、1.76、1.75、1.77、1.80、1.73、1.77、1.75、1.76、1.72、1.77、1.81、1.75、1.79、1.74。计算重量不匀率为1.5%。

(2)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对应成纱百米重量:1.75、1.76、1.75、1.76、1.78、1.79、1.72、1.76、1.74、1.74、1.74、1.76、1.78、1.75、1.72、1.79、1.75、1.75、1.73、1.76、1.78、1.79、1.81、1.74、1.71、1.72、1.80、1.72、1.81、1.76、1.83、1.77、1.75、1.76、1.74、1.75、1.78、1.70、1.76、1.77。计算重量不匀率为1.1%。

从测试的百米重量和计算的成纱重量不匀率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精梳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在并条机末道并合根数由原6根调整为8根,成纱重量不匀率由1.5%改善为1.1%。说明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并条机末道的并合根数,有利于改善成纱的重量不匀率。

综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精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在并条工序改变并合根数,由原设计头道6根并合,末道6根并合,调整为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调整后成纱条干CV%,锭间CVb,粗细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成纱棉结稍有恶化,调整后的成纱重量不匀率也有所改善。在成纱棉结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为了改善锭间CVb、重量不匀率等指标,建议采用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的并合工艺方案。这样可以改善细纱的纺纱生活,减少无名断头、出“硬头”、冒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后纺错支、短错支切疵的数量,提高制成率,提高生产效率。

三、试验三

试验品种:普梳棉紧密纺32S。试验条件:梳棉机台同生条,同并条机台同眼同半熟条,粗纱机台同台同锭,细纱机同台同锭试验。

试验方法:取梳棉机1#-6#下机生条各1桶做试验用生条,在D81型并条机头道1眼用这6桶生条试验,工艺同原来,纺制8桶半熟条。在D81S型并条机末道1眼,调整末道并合根数,分两批试验,分别采用7桶半熟条和8桶半熟条,调整并条机的牵伸倍数,保持末道定量不变,试验重量合格后,各纺1桶熟条,对应做好标记。即7桶半熟条纺制的熟条标记第一批,8桶半熟条纺制的熟条标记第二批。利用纺制的熟条在粗纱机台上同台同锭条件下,分两批试验,分别纺制粗纱各20只,对应做好标记。在细纱机台上同台同锭条件下,利用纺制的粗纱,分两批试验,分别纺制管纱各20只,对应做好标记。测试成纱质量指标和重量不匀率指标,进行两批次试验质量指标对比,试验质量指标如表3。

技术 | 并合工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

质量指标测试结果分析: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只是调整并条机末道的并合根数,由原末道并合根数7根,调整为末道并合根数8根,对应的成纱质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成纱条干CV%、CVb、-30%、-40%、-50%、+35%、+50%等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70%、+100%、+140%、+200%、+280%、+400%等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中条干CV%改善0.14,锭间CVb改善1.44,-50%改善1.3个/千米,+50%改善9.6个/千米,+200%恶化27.5个/千米。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说明,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末道并条机的并合根数,对条干CV%、锭间CVb、粗细节有所改善,但成纱棉结有所恶化。

测试百米重量和计算重量不匀率指标。利用缕纱测长仪,每只管纱测试2项,每批测试40项,具体测试和计算数据如下。

(1)头道6根并合,末道7根并合,对应成纱百米重量:1.79、1.84、1.82、1.87、1.85、1.86、1.89、1.87、1.85、1.78、1.85、1.87、1.83、1.85、1.84、1.81、1.82、1.78、1.82、1.87、1.88、1.83、1.80、1.78、1.85、1.86、1.95、1.87、1.81、1.77、1.82、1.80、1.89、1.87、1.82、1.80、1.86、1.86、1.77、1.80。计算重量不匀率为2.1%。

(2)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对应成纱百米重量:1.83、1.80、1.81、1.84、1.85、1.78、1.84、1.84、1.88、1.88、1.78、1.81、1.87、1.88、1.80、1.81、1.85、1.81、1.86、1.79、1.77、1.83、1.89、1.83、1.86、1.89、1.81、1.81、1.84、1.83、1.81、1.81、1.81、1.82、1.80、1.77、1.81、1.82、1.79、1.83。计算重量不匀率为1.6%。

从测试的百米重量和计算的成纱重量不匀率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普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在并条机末道并合根数由原7根调整为8根,成纱重量不匀率由2.1%改善为1.6%。说明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并条机末道的并合根数,有利于改善成纱的重量不匀率。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对于普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来讲,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在并条工序改变并合根数,由原设计头道6根并合、末道7根并合调整为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调整后的成纱条干CV%、锭间CVb、粗细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成纱棉结稍有恶化,调整后的成纱重量不匀率也有所改善。在成纱棉结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为了改善锭间CVb、重量不匀率等指标,建议采用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的并合工艺方案。这样可以改善细纱的纺纱生活,减少无名断头,出“硬头”、冒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后纺错支、短错支切疵的数量,提高制成率,提高生产效率。

四、总结

根据我公司并条机台存在不带自调匀整系统的实际情况,我公司的成纱重量不匀率波动较大,也有客户反馈成纱重量偏差较大,后纺络筒切疵上显现错支、短错支切疵多,也有客户反馈针织布面上有长细节纱疵,还有细纱车间断头多,纺纱生活难做。综合以上情况,为了改善成纱重量不匀率这一基础性指标,在现有设备基础条件下,重点从并条机的并合工艺考虑,调整末道的并合根数,探讨对成纱质量指标的影响情况和对成纱重量不匀率的改善情况。通过以上三个试验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1)从试验一中可以看出,为了确保试验的真实性,必须要求试验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包括试验取样、试验机台、锭位、测试方法、测试仪器等必须相同。试验一中,由于半熟条取样不同,造成试验结果存在偏差。

(2)从试验二中可以看出,对精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改变并条机的并合根数,由原头道6根并合、末道6根并合调整为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调整后的成纱条干CV%改善0.26,锭间CVb改善0.91,-50%细节改善0.4个/千米,+50%粗节改善2.8个/千米,+200%棉结恶化2.8个/千米,重量不匀率改善0.4%。在成纱棉结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建议并条机采用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的并合工艺方案。

(3)从试验三中可以看出,对普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改变并条机的并合根数,由原头道6根并合、末道7根并合调整为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调整后的成纱条干CV%改善0.14,锭间CVb改善1.44,-50%细节改善1.3个/千米,+50%粗节改善9.6个/千米,+200%棉结恶化27.5个/千米,重量不匀率改善0.5%。在成纱棉结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建议并条机采用头道6根并合、末道8根并合的并合工艺方案。

我公司结合客户需求和公司实际情况,决定对末道并条机的并合根数进行调整,精梳棉紧密纺32S品种和普梳棉紧密纺32S品种末道并条机的并合根数均调整为8根,这样调整后,成纱重量不匀率有所改善,后纺错支短错支切疵有所降低,细纱纺纱生活有所改善,提高了制成率,为公司创造了经济效益。

作者:盛庆石 山东飞泰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环锭纺优势工艺降本增效实践

2023-1-29 15:17:16

纺织技术

技术 | 降低IPI疵点的七大意义及其在纱线上的三大体现

2023-1-31 11:12: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