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表现平平,节后首日,郑棉却暴涨如斯。继9月30日郑棉正式突破两万大关后,国庆节后首个交易日郑棉开盘即一字涨停,棉纱期货紧随其后也出现涨停。10月8日,郑棉主力2201合约收盘价为21255元/吨,郑棉突破21000元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现象,或许郑棉还会出现更高的价位。10月8日,棉纱期货主力2201合约收盘价为29265元/吨,跟随郑棉涨停。
近期棉花期货走势
郑棉、郑纱涨停
第二轮涨势生猛!
今年下半年郑棉第一轮涨价自7月初开始,涨价原因主要是海外订单回流,以及“金九银十”预期,原料涨价引发棉纱跟涨,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棉价,自7月5日至9月30日,每工作日轮出1.5万吨中央储备棉,总量60万吨;8月23日中储棉发布《关于2021年度中央储备棉轮出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明确储备棉轮出交易仅限纺织用棉企业参与竞买,同时仅限本企业自用,不得转卖;9月7日,郑商所调整棉花期货部分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及涨跌停板幅度。受此影响,大涨之后的郑棉一度出现下调。
第二轮涨价于9月24日开始,主要原因是新棉抢收预期,国庆假期期间新疆机采棉收购价最高涨至近12元/公斤左右,折合皮棉成本26000元/吨左右,期现价格倒挂过于严重。市场人士判断在成本端高企的情况下,期货补涨会持续发生,成本端利好发酵,叠加国庆假期期间外盘飙升创出十年新高,节后首日郑棉主力合约开盘即一字涨停,涨幅更大、影响更大。在7月至9月的第一轮上涨波段中,上涨理由还有下游的旺季预期;而国庆节后的这轮上涨基本脱离了行业基本面。纺织下游从9月开始,出现了“旺季不旺”的情况,纺织企业不仅是产销率下降,现在还将面临高价棉的情况,今年以来,随着棉花、棉纱的大涨,下游织造企业利润一直被压缩,这些因素都给纺织企业带来了风险。
棉花现货两日大涨2583元
纠正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
10月8日,代表内地标准级皮棉销售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为20150元/吨,较9月30日上涨1046元/吨,10月9日,代表内地标准级皮棉销售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为21687元/吨,较前一日上涨1537元/吨,自9月30日起,两个个工作日涨2583元/吨,相关市场人士反应,棉花现货报价连日大涨。当前新疆籽棉正在进入集中上市期,受内外期价上涨带动,棉农抬价惜售,轧花厂被迫抬价抢收,籽棉价格大幅走高水到渠成,据了解,新疆机采棉收购价逐渐逼近12元/公斤,很多轧花厂负责人认为现在收购新疆棉风险已经很高,新棉抢收用力较猛和期现倒挂等因素影响,造成棉花供需短期矛盾加大,暂时失去平衡。
(截图来源:中国政府网)
此外,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行业在此轮国家“限电限产”背景下,坯布库存陆续消化,地方政府对“双高”企业限电、限产的管控或许会重新调整,出现一定程度的放松也不是没有可能,随着纺织产业集群织造厂重新恢复生产,后续棉花需求或许会重新被激发。
市场引发政策调控棉价
2021年第一批中央储备棉投放
在新疆棉即将集中上市的关键时期,此次郑棉大幅上涨引发国家调控信号强烈,为促进棉花市场平稳运行,并满足棉纺企业用棉需求,中国储备棉管理有限公司10月7日发布公告称,中国储备棉管理有限公司将于2021年10月—11月组织2021年第一批中央储备棉投放。根据安排,10月8日起开始投放,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公开竞价挂牌销售,投放期间每个法定工作日原则上投放1.5万吨左右,根据市场形势等情况动态调整。挂牌销售底价随行就市动态确定,原则上与国内外棉花现货价格挂钩联动,由国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指数和国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指数各按50%的权重计算确定,每周调整一次。
10月8日储备棉投放销售资源15042.981吨,实际成交15042.981吨,成交率100%。平均成交价格20878元/吨,折3128价格22566元/吨。
郑棉或有上涨空间
新棉“有价无市”初露端倪
此轮郑棉涨势来势汹汹,目前投放储备棉后,成交火爆,价格高企,也反映了纺企对高位棉花的接受程度,在新疆棉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后市棉花,或继续延续上涨走势,郑棉虽然目前已达近年来的高点,但是在目前的上涨趋势和市场追捧中仍然有上涨空间。
现在市场的关注点是日趋上涨的新疆棉收购价与轧花厂的接受度的矛盾,很多轧花厂已经感受到新疆棉高位收购价的风险,目前新疆棉“有价无市”的现象已经初露端倪,后期或许收购价格会有所回落。
当前下游是开心不起来,新棉收购价折合皮棉接近26000元的成本,如果继续上涨,下游利润一再被压缩,纺纱厂或许面临几无利润的窘况,织布厂利润微薄的囧况或在纺纱厂身上重演,如果纺纱厂都无利润,那么本就传导不畅的下游织厂困难可想而知!
有人说郑棉站稳22000元后还会上冲,有人说郑棉下周回下跌,回踩19000元,你支持哪个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中国纱线网原创文章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