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部分棉纺厂反馈,由于美国、欧盟等各国政府关税很不明朗,存在大幅调整可能,不仅国外服装厂、零售商下单显著减少,且中国外贸公司、加工企业也不敢轻易接单。另外国内棉纺织服装厂也不敢发货,担心货物还在运输途中,采购方关税却大幅调整,出现“货到地头死”情况,再加上郑棉、郑纱大幅回落,棉企、棉纺织厂、消费终端观望气氛浓厚,棉纱线询价、提货较3月中下旬显著减弱,少数中小纱厂反映出货滞缓,累库率升高,近期将采取降开机率、错峰开机甚至阶段性放假来应对。
山东德州某中型纺企表示,近期ICE期棉、郑棉大幅振荡,即期采购原料成本也显著波动,织布厂、棉纱贸易商等不仅采购放缓,且压价凶猛,3个月及以上账期、承兑支付、赊欠提货等交易方式增多,纺企报价较困难,一方面担心棉纱线报价频繁调整,导致老客户、合作伙伴流失;另一方面当前纱厂原料大多在春节后补库(5月合约13500-13900元/吨区间拿货),棉纱成本偏高,几乎没有让利、降价空间,否则亏损面持续扩大,只能减停产。
从调查看,3月底以来国内棉纺厂、各轻纺市场棉纱报价整体下调200-300元/吨(本周新疆纺企C21S-C40S回落200元/吨),但消费终端普遍认为棉纱调整远不到位,纱价仍需要“以时间换空间”。部分沿海地区纺服企业判断,虽特朗普政府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T86政策(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精准打击中国跨境电商的低货值商品,对棉制品小包邮寄影响相对突出,但终端通过拆分包裹的方式,实际最终加征到每1个小件的成本约增加1-2美元,跨境电商利润虽持续下滑,但相较纺服溯源大单出口冲击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