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才能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借鉴陆S工艺核心理念,积极推行重定量大牵伸工艺
1.1 陆S工艺的核心理念
清梳采用柔性开松和梳理,在提高开松、除杂、混合和梳理效果的前提下,重点保护纤维,尽量减少纤维损伤,控制短绒增长率;并、粗、细采用大隔距、轻加压,合理分配牵伸倍数;粗纱采用大捻系数,在细纱牵伸过程中充分发挥粗纱内摩擦力场的作用,采用创新的专件器材,采取重定量、大牵伸工艺,以达到提高细纱质量、降低成本的效果。
1.2 工艺流程
A002D型自动抓棉机→A035B型混开棉机→FA106A梳针滚筒开棉机→FA046型振动棉箱给棉机→A076F单打手成卷机→A186F型梳棉机(简易清梳联)→FA305C型并条机(2道)→FA401型悬锭粗纱机→FA506型细纱机→青岛SMARO自动络筒机。
1.3 主要的工艺措施
清花采用柔性打击与梳理,适当降低各单机打击速度,FA106选用梳针打手,打手速度掌握在350r/min,A076F单打手成卷机,打手拆除刀片,打手速度采用650r/min。梳棉以清洁纤维,保护纤维为主,控制短绒增长率。
梳棉采用偏低的刺辊速度,优化锡刺比,刺辊速度750r/min,锡刺比2.47,以提高纤维转移,减少纤维揉搓。
并条工序重点关注须条中的纤维结构,头并隔距7×13mm,后区牵伸倍数1.85,末并隔距7×14mm,后区牵伸倍数1.25。
粗纱采用小牵伸、大捻系数的工艺配置,粗纱定量由5.8g/10m调整为8.2g/10m,捻系数124,总牵伸倍数5.8,后区牵伸倍数1.17,隔距8.5×22.5×36mm。
细纱采用后区大握持距,小后区牵伸倍数的工艺,后区隔距采用40mm,后区牵伸倍数1.17。
2 积极使用、推广新技术
2.1 “大直径胶辊、轻加压”紧密纺改造
我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紧密纺低捻纱线。紧密纺纱横动动程很小,甚至基本没有动程,胶辊磨损快、消耗量大。为此我们进行了 “大直径胶辊、轻加压”紧密纺改造,有效降低了机物料消耗和吨纱用电成本。
2.1.1 “大直径胶辊、轻加压”紧密纺的优势
采用大直径窄宽度的高弹性胶辊,胶辊直径35mm,宽度22mm,中档上罗拉、后皮辊直径也要相应增加,胶辊压力控制在90-100N/双锭,大大降低了胶辊的磨损,胶辊磨砺周期由原来的2个月延长至6-8个月,降低物料消耗的优势非常明显,管理难度显著降低;胶辊压力减轻后,设备负荷降低,吨纱用电大幅下降,生产C18.2tex品种时的效果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大直径胶辊、轻加压”紧密纺的使用效果
从表1的对比数据可知,与罗卡斯紧密纺相比,“大直径胶辊、轻加压”紧密纺虽然增加负压风机,但通过采用轻加压、适当降低捻系数等措施,在前罗拉速度提高20%的情况下,电耗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皮辊磨砺周期也较之前延长3倍,优势非常明显。
2.2 推广低扭矩纺纱技术
作为新型纺纱技术,低扭矩在提高纤维可纺性、降低吨纱耗电和吨纱费用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对比试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低扭矩纱线比普通环锭纺纱线强力可提高13.48%,强力CV%降低16.67%,长毛羽减少30%,捻度CV%降低12.77%,条干CVb降低11.51%。改造后细纱产量提高15%,吨纱耗电降低10%,吨纱综合费用降低500元左右。
3 管理方法创新
3.1 实行超产奖励,提高工人工资收入
我们根据不同的机型制定不同的超产目标,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对超出目标的产量再进行奖励,工人工资收入由原来的3500元提高到4100元,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可能有人认为现在纺织行业利润微薄,这样做会增加吨纱工资。但通过我们一年多的实践验证,C18.2tex的实际吨纱工资反而由原来的2800元降低到了2600元,因为工人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产量也相应提高,反而摊薄了吨纱工资及其它管理费用。
3.2 改变清洁工作管理方式
传统的交接班清洁是交班负责做清洁,接班的负责检查验收,经常存在交班做清洁不认真,清洁不彻底、交接班不清等问题,既不能保证清洁质量,又容易造成工人之间产生矛盾。为此,我公司推行了接班做清洁的管理方式,接班者接班后先做清洁,这样接班者只有把清洁做彻底了,才更有利于自己开展其它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做好清洁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减少了交接班时的扯皮现象。
4 结语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已成为引领纺织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纺织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紧密围绕市场,增强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