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在做赛络纺时,纤维往吸棉笛管逃逸,请问有好的解决方法吗?
答:一般情况下,生产赛络纺纱,最常见的问题一是纤维向吸棉笛管逃逸,吸风花较多,制成率较低。要解决纤维向吸棉笛管逃逸的现象,首先要分析纤维逃逸的原因,个人觉得,纤维逃逸可能性的原因有以下两类:
1、须条中的纤维之间抱合力较小,特别是须条边缘或表面的纤维,没有与其它纤维形成缠绕、扭结等,与须条没有联系而形成游离纤维,或者仅仅是纤维的某些部分与须条表面形成粘附,当受到吸棉笛管的负压吸引时,游离纤维被吸棉笛管吸走,或者吸棉笛管的负压吸力大于起对须条的粘附摩擦力,粘附纤维被吸棉笛管吸走了。
2、须条边缘或表面的纤维,本身与须条中其它纤维具有很好的抱合力,但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大于它本身与须条的抱合力而被从须条中抽离出来而被吸棉笛管吸走,这种外力作用比如静电、罗拉毛刺钩挂、罗拉粘附、须条加捻时的离心力等。
解决第一类逃逸的纤维的措施:(细支纱多,大纱多、须条宽度大多),(1)减小粗纱定量;(2)加大粗纱捻度;(3)减小喇叭口间距;(4)加大皮辊前冲量;(5)减小细纱钳口隔距;(6)采用双进单出喇叭口;(7)牵伸区内加装赛络纺专用的双槽集合器;(8)加大细纱捻度;(9)使用后区压力棒上销。
解决第二类逃逸的纤维的措施:(1)减小细纱吸棉笛管的吸风量和负压;(2)加强罗拉清洁管理;(3)保证车间适宜的温湿度;(4)降低细纱锭速;(5)采用抗静电的网格圈;(6)合理处理皮辊,保证光滑爽燥;(7)减小罗拉包围弧,如适当降低叶子板的高度或者缩短叶子板升降动程。
62。FA507细纱机V型牵伸、气动加压,摇架压力一致,为何有的锭子出硬头?
答:影响细纱出硬头的因素较多,粗纱捻系数、细纱后区隔距、细纱后区牵伸倍数、细纱钳口隔距、细纱摇架压力等参数配合不当就容易造成出硬头现象。由于V型牵伸的后区控制能力较强,各因素配合不当更容易造成出硬头现象。
气动加压,摇架压力一致并不能保证其它因素的完全一致,比如粗纱重量的差异;粗纱片段捻度的差异;细纱皮辊直径大小不一或者前后混用、表面粗糙度、相对位置等的差异;细纱皮圈长度的差异;细纱皮圈表面摩擦性能的差异;钳口隔距不一致;摇架制造精度的差异等。
因此,同样的摇架压力下,有的锭子出硬头、甚至同一个锭子时出时不出硬头都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后区牵伸工艺设计得接近或处于临界牵伸的情况下。
63。纯棉天丝A100品种,中低支纱,后罗拉扭震如何解决?
答:后罗拉扭震,说明受到的牵伸力较大。中低支纱牵伸倍数小,牵伸力大,所以后罗拉容易扭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之一:1)适当减小粗纱捻系数;2)适当加大细纱后区牵伸倍数;3)适当加大细纱后区罗拉隔距;4)适当减小粗纱定量。
64。管纱重量控制是以湿重控制?还是干重控制?频繁更换细纱轻重牙是否合适?
答:管纱重量以干重控制更合理,因为湿重受温湿度波动的影响,不够稳定。原则上细纱轻重牙不应该频繁更换,否则容易造成同批纱重量CV值较大,影响布面质量,甚至会造成布面条影等问题。
管纱重量应该从源头抓起。从前纺的棉卷不匀率,并条重量的控制入手,尤其是末并每班必须2-3次试验监控,及时调整,防止波动。对于粗纱重量也应定期测试监控。日常生产中,注意每班末并重量控制准确。结合成纱重量波动量,微调末并定量以修正,不必更改细纱轻重牙,细纱频繁换轻重牙太滞后了。
也有些纺纱厂对于公定回潮率低、吸湿性差的纤维,如纯涤纶品种,末并釆取湿重控制的办法,因回潮所造成的成纱重量波动不大。但纺棉、粘胶、麻纤维、毛等回潮率大的纤维,须干重控制。
65.有一台细纱机比其他车短粗节多,皮圈换了,皮辊也换了,钢丝圈也换了,钢领才用半年,问题出在哪里?
答:这台车短粗节多首先要看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规律性,一般是由于车头齿轮、键、键槽、轴承等机械方面出现了问题,根据规律的波长查找相应的部位并修复即可。
如果没有规律性,很可能是牵伸区控制能力不足或握持力过强造成的,检查上销弹簧、加压爪弹簧是否疲劳、皮辊位置是否准确、浮游区是否过大、隔距与其他机台是否相同等。
细纱出毛粒一般是钢丝圈与钢领不配套、钢丝圈使用周期过长、钢丝圈挂花等原因造成的,要通过选择规格型号合适的钢丝圈,缩短更换周期,减少钢丝圈挂花等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