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型梳理器材提升质量的优势分析(上)(紧接上期)
2.3 新型横密高密盖板针布的原理及优势
2.3.1 传统弹性盖板梳理面临的问题
弹性盖板针布面临落棉多和梳理不充分的矛盾:
(1)部分新型纤维和细旦纤维,落棉多等于纤维直接浪费(例如色纺、涡流纺很少回用或者不能回用)。
(2)梳理不充分成纱质量差。
(3)盖板嵌杂,挂花影响梳理效果,对小杂质的去除能力有限。
2.3.2 新型横密盖板的优势分析
新型盖板的通道顺畅,控制纤维能力强,角度适度,横向发挥拦截作用,渐进开松,针齿光洁可减少嵌杂。其主要特点有:
(1)直通道。采用高齿密MCB、BNT或者MCH系列斜纹渐密植针方式,使纤维在梳理和转移过程中较为顺畅,减少成为沉积层造成的嵌杂挂花。
(2)变角度。工作角度过大,控制纤维的能力弱,纤维容易向锡林转移,盖板花分布均匀且少;工作角度过小,控制纤维的能力强。梳理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时容易产生静电而绕锡林,针面负荷加重,盖板花的厚度增加。因此,在加工非棉纤维时由于杂质少,应以提高梳理和转移为主,为降低盖板落棉率,工作角由72°增加到76-78°;纺棉时,为加强对纤维的控制提高分梳能力,角度由72减少到69-71°。
(3)横向密。纤维束间的联系多为横向联系,提高纤维三度就是打破纤维的横向联系,同时去除杂质、棉结和短绒。在梳理过程中锡林携带纤维与盖板相互交替分梳,盖板针面的纤维层与锡林针面的纤维层相互交换分梳,其中杂质和棉结体积较大,减少盖板的横向密度(<0.3175mm),能够发挥盖板的拦截功能,增加梳理效果,排除体积较大的杂质和棉结。具体通道对比见图7。
图7 盖板横向针密及通道示意图
(4)针高矮。针高矮抗拉能力强,角度不易发生变化,同时盖板上下膝高对纤维转移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下膝高,相当于齿深浅,转移效果提高,交替分梳的次数增加,盖板花量减少。针高由7.5mm降到7.1mm,增强了抗拉能力,提升了梳理效果。
(5)高光洁度。盖板针布的光洁度主要靠磨针过程中的平磨,侧磨、压磨、精磨等来完成,光洁度好是弹性盖板的关键。因此,光洁度有保证后,植针清晰度、平整度、耐磨度、淬火均匀度、锋利度等才能稳定,纤维转移才能顺畅,才能减少挂花和缠绕。
2.4 新型柔梳理大排杂刺辊针布的原理及优势
2.4.1 传统刺辊针布存在的不足
刺辊针布的作用是预分梳,重点是消除纤维间的横向联系,把纤维小块、小束进一步松解成单根状态,从而去除细小杂质、疵点及部分短纤维。由于梳理的特性是握持分梳,除基础件的控制能力之外,刺辊针布的的密度,刺辊针齿的几何尺寸等减少纤维损伤的关键。
传统刺辊针布设计考虑耐磨和梳理、转移效果,一般为直齿,齿尖厚、角度大。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纤维损伤大。
(2)针布嵌杂。
(3)落棉多,梳理效果差。
(4)使用周期短。
2.4.2 新型柔梳理大排杂刺辊针布的优势分析
(1)小角度。刺辊的前角适度减少,齿密适度加密,提高齿尖锋利度,增加对棉层的穿刺能力,为自由梳理区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小前角对纤维的控制能力强,能够有效减少落棉。纺棉一般采用75-85º;纺化纤一般采用85-90º。
(2)弧齿形。采用弧齿实现纤维转移时的顺畅,减少纤维向齿根部运动,使之能顺利地转移给锡林,减少揉搓造成的棉结,同时减少纤维损伤,提高除杂效率。弧齿刺辊和直齿刺辊对比见图8。
图8 刺辊对比图
(3)薄齿尖。梳理作用柔和,抗嵌杂能力强。齿顶面积L×B由1.0×0.27mm改为1.0×0.17 mm、有效提高了穿刺能力,同时减少了梳理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
(4)硬度、光洁度较高。采用表面光洁度处理和表面强化处理,提高了硬度和光洁度,粗糙度Ra提高到0.12μm,有效减少了纤维损伤。
(5)适宜的齿距。根据加工纤维的特性,棉型小纵向齿距(转杯纺3.6mm),长绒棉和化学纤维超大齿距(刻槽13mm、自锁8.0mm),可有效提高梳理效果、减少纤维损伤。
2.5 新型固定盖板的原理及优势
2.5.1 传统固定盖板存在的问题
受针尖配置影响,被锡林针齿控制的纤维在锡林离心力和针齿挤压力的作用下,在锡林针齿与固定盖板针齿之间受到分梳作用。其特点是固定盖板分配系数为零,纤维不集聚,不产生交替转移分梳,没有均匀作用。但在分梳过程中会使部分纤维发生位移,从而产生混合作用。后固定盖板对棉束可以起到分解作用,使纤维具有良好的取向度,减小棉束,减轻盖板的梳理负担,提高梳理质量。前固定盖板对经锡林盖板区梳理的纤维进行再次梳理,提高纤维的梳理度和伸直度,可改善棉网的清晰度。
固定盖板目前存在的问题:
(1)后固定盖板嵌杂挂花,致使分梳作用下降。
(2)固定盖板的梳理作用不明显。
(3)工艺隔距设置不当会造成大杂被打碎而形成更多的小杂。
(4)部分存在纤维损伤的问题。
(5)在隔距设定时,由于固定盖板的针面为直面,两针面最紧点在中间位置,隔距过紧时,存在渐开隔距,不利于提高梳理质量。
2.5.2 新型固定盖板的优势分析
新型固定盖板齿深浅、前角小、齿密高,梳理和提升相结合,梳理作用柔和且不嵌杂,做到了梳理、转移、保护纤维三者的统筹兼顾。
(1)前角小。新型梳理时,发挥固定盖板的有效梳理,必须减少角度,同时也要避免较少角度带来的嵌杂。因此,为了提升针布的梳理效果,固定盖板的角度进行了调整,减小了针齿的前角,从85-90°减少到75-80°,提高了对纤维的控制能力,增强了梳理的效果。
(2)浅齿深。早期的固定盖板齿深为1.3-2.0 mm,容易嵌杂,改用0.60-0.90mm的浅齿,使纤维更容易转移,减少了嵌杂。
(3)高齿密。传统的梳理理论认为固定盖板主要是起整理作用,一般采用稀齿配置。新型固定盖板的齿密大幅度增加,传统齿密一般在140-450齿/(25.4mm)2,现在增加到140-860齿/(25.4mm)2,梳理的效果明显提升。
(4)弧齿面。新型固定盖板工作面齿底呈圆形,齿底设计成为负底齿,有效提高了排杂能力。
(5)梳理提升结合。固定盖板一般是平面设计,在最紧隔距点上下与锡林针面的圆弧面形成隔距都会变大,只能在最紧点形成的线梳理,形成不了面梳理,不利于质量的提升。因此,设计固定盖板隔距时一般以改善纤维束定向度为主,尽量选择大一些,以避免纤维损伤和杂质破碎。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梳理原理,将固定盖板设计成以下几种新型固定盖板:踵趾差固定盖板、分梳提升齿双列固定盖板、互为提升齿双列固定盖板。
踵趾差固定盖板。借助固定盖板的踵趾差组合,实现对纤维的渐进开松,减少了纤维的损伤,同时扩大了渐进开松的空间,见图9。
图9 踵趾差固定盖板示意图
互为提升齿双列固定盖板。采用针齿齿面一半为梳理区、另一半为提升区,使纤维在分梳区内,经过提升、梳理的反复,对去除杂质和棉结以及尘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图10。
图10 互为提升齿双列固定盖板
③分梳提升齿双列固定盖板
采用针齿齿面多部分为梳理区、窄部分为提升区,使纤维在分梳区内,经过提升、梳理的反复,对去除杂质和棉结以及尘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图11。
图11 梳理提升齿双列固定盖板
2.6 新型预分梳板的原理及优势
2.6.1 传统预分梳板存在的问题
预分梳板主要具有六个方面的作用:
(1)增加了参与梳理工作的齿数,具有预分梳、阻截棉束、帮助除杂的作用。
(2)弥补了刺辊部分握持分梳里外、上下、前后的三种不足和部分棉束受梳作用差的弱点.
(3)提高了开松效果,减少锡林盖板分梳区的梳理负荷.
(4)为实施紧隔距工艺、增加盖板齿密创造了条件。
(5)方便了维护工作,减少了清扫漏底的工作量。
(6)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梳理效果。
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预分梳板容易嵌杂。
(2)预分梳板针面与刺辊针布之间的隔距只有在最紧点部位起到作用,其他作用较差。
(3)隔距设定偏大时起不到应有的梳理作用。
(4)隔距设定偏小时容易造成纤维损伤。
2.6.2 新型预分梳板的优势分析
新型预分梳板主要以提高开松效果、减少纤维损伤、减少嵌杂、便于维护、工艺有效上机为主。目前优势为:角度小,直线植针,浅齿深,弧形齿,窄齿面(弧齿面)。
(1)角度小。角度小,一般为5°,原为0°,在与刺辊针布携带的纤维束尾端接触时,阻力加大,增加了拦截的能力,提升了梳理开松效果。
(2)直线植针。传统部分设计为直线植针。直线植针梳理过程中,纤维运动将会受影响,会发生横向倾斜运动,这不利于纤维顺直。
(3)浅齿深。关于齿深,早期分梳板齿深为3.2mm左右,现在为1.7-2.5mm;齿深浅有利于纤维转移,减少嵌杂的概率。
(4)弧形齿。弧形齿减少了杂质嵌入针布底部的概率,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同时把齿尖的厚度减少到0.22mm,减少了对纤维的损伤。
(5)窄齿面(弧齿面)。早期的分梳板齿面过宽,校正时隔距难度和误差较大。改为窄齿面和弧形面后,与刺辊的曲率半径吻合,梳理面为圆弧大梳理面积,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提高梳理效果,见图12。
图12 不同预分梳板齿面形式对比
三、结语
纺纱技术的发展,给梳理技术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梳理不充分、纤维损伤大、落棉多、针布嵌杂、针布不耐磨、使用寿命短、适纺范围窄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梳理针布需要在设计、制造、表面处理等方面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以实现梳理质量效能的提升。
作者:陈玉峰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 邢明杰 青岛大学纺织学院 倪敬达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