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71落棉隔距6.5,小卷定量68克,纯澳棉精梳落棉15-16%,如何再降低?答:落棉的大小是由纤维的长度、落棉隔距,梳理隔距和针齿密度以及最终精梳卷的含短绒率来决定的,而最终的大小是由成纱质量的要求来决定的,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改变针齿密度和梳理隔距,但过小的落棉隔距可能会影响设备的安全。通过减小落棉刻
落棉隔距6.5,小卷定量68克,纯澳棉精梳落棉15-16%,如何再降低?
答:落棉的大小是由纤维的长度、落棉隔距,梳理隔距和针齿密度以及最终精梳卷的含短绒率来决定的,而最终的大小是由成纱质量的要求来决定的,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改变针齿密度和梳理隔距,但过小的落棉隔距可能会影响设备的安全。通过减小落棉刻度、降低顶梳插入深度、采用前进给棉、重定量给棉、长给棉等均能实现降低落棉的目的,但精梳机的梳理质量、排除短绒、杂质及棉结的效果会有所牺牲。
从问题来看,落棉隔距已调小,但精梳机上还有许多与精梳落棉有关的参数,如果再小,是否能保证质量?要再降低,看是什么给棉方式,通过调整给棉长度、顶梳刺入深度等也可以改变落棉的。当然,将负压调小也可以,不过不赞成!
落棉隔距6.5,是车头刻度调整为6.5,还是钳板下钳唇与分离罗拉的距离为6.5mm?如果是车头刻度调整为6.5,那么钳板下钳唇与分离罗拉的距离在8mm左右,如果在质量富余的情况下,下钳唇与分离的距离可调整到7mm,再小就不可以了。
E65精梳机在开到400钳次的情况下出现破边现象,请教各位老师怎么解决?
答:当出现棉网破边现象时,首先考虑长风道中气流的影响,调整车身后三角气流板的开口大小,一般在保证吸落棉正常的状况下,调小风道开口。特别注意两边气流的影响。为减少破边,宜采用收口式小导棉板,尽可能将收口角度放大放缓。
棉网破边除调整好设备状态外,合适的精梳工艺也可避免或减轻破边现象,如适当增加小卷定量,在不产生搭接波的前提下分离罗拉倒转定时偏早掌握,采用后退给棉充分发挥锡林的梳理作用配合适当减小顶梳插入深度。
精梳棉网破边情况,总结有以下几点建议:1、分离皮辊弹性和加压,对纤维握持要好;2、梳理元件的状态要好,不能有挂花;3、棉网集束器的结构很重要,把E66的棉网斗用到E62(380钳次)机上,棉网破边现象好改良很多,供参考。
小卷到快出来的时候,拉断之后,会拉出一段长长的棉条,压辊也调了,但是没有效果,希望老师们可以建议一下,怎么可以制止?
答:检查一下轧光辊离合器的离合是否顺畅,按要求进行调节。若是老式条卷机请检查一下拉条汽缸节流片的内径是否过小,过滤器是否阻塞,拉条汽缸密封圈是否老化、磨损、漏气,输气管路压力是否过低等。
答:精梳机分梳元件使用周期一般是以纺多少吨原料来进行定义,一般情况国产锦峰为70吨,国外施尔和格拉夫的一般为80吨,格拉夫公司的锡林据说能纺100吨,但实际做不到。
答:就国产机而言,一般情况下预并与条并的牵伸倍数控制在10倍左右,小卷定量在63-68之间;精梳的给棉量为4.3,牵伸隔距在6-8mm。精梳条干重控制在18-20/5m,温度24-28℃,相对湿度55-60%,车速300钳次左右。以上为常规上车工艺,也只是改善棉结之冰山一角。其他的还有棉条通道的光洁度,根据纱支的高低制定合理的落棉率等。
加工长绒棉时,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和细绒棉加工工艺、器材配置诸方面的同异,尤其在锡林、顶梳的针密配置,落棉率的准确合理控制,给棉方式的选择这三方面最为关键,当然,原料的AFIS检测数据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