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精梳机锡林接针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现代高效能精梳机采用变速梳理技术后,梳理开始时间向后推迟而结束时间提早,梳理时间变短,梳理隔距变化区间减小,使得梳理隔距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减小,更接近等隔距梳理,且最紧点梳理隔距控制在0.20-0.25mm,从而获得极佳的梳理效果。而目前国内仍有很多企业在使用恒速梳理精梳机,其梳理隔距较大,最紧点梳理隔距也在0.45mm以上,且梳理隔距曲线呈现动态变化,若动态变量差异较大,就会对成纱质量造成纱较大的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锡林梳理隔距,控制梳理过程中梳理隔距的变化量。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测梳理隔距增垫补偿片,可减少锡林梳理隔距及缩小梳理隔距的动态变量,提高锡林梳理负荷的均匀度、改善梳理效果,以利于清除细小棉结、使提高精梳条中的单根纤维率、降低成纱常发纱疵。但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有时会发生锡林齿尖与上钳板钳唇接针的意外事故,导致锡林针布严重损伤,降低针布使用寿命。

一、工艺上机调整对梳理隔距变化的影响

理论上中支点式钳板摆动机构的精梳机属于等隔距梳理。早期恒速梳理精梳机的梳理隔距,实际上也是变化的,规律是开始梳理隔距较大,而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梳理的后区又略有增大。生产实践表明:

(1)不同钳板开口量所形成的梳理隔距变化曲线也呈动态变量。

(2)当锡林定位工艺不同时,梳理隔距的变化曲线也不同。

(3)调整精梳落棉隔距后,会使梳理隔距最紧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4)不同齿面角的锡林,起始梳理隔距位置、后区梳理隔距的变化也不同。

(5)皮老虎结合件长度的差异,会影响钳板开口量的变化,也会导致梳理隔距的变化。

以上这五种变量相互影响,造成梳理隔距变化规律的多样性。

因此,早期的恒速梳理精梳机在大幅大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后,如果其他上机工艺、操作方法不当,就很容易发生锡林与钳板接针事故。

1.1 落棉刻度值与钳板开口量和锡林梳理隔距的关系

早期的恒速梳理精梳机没有设置钳板开口调节机构,当调整落棉刻度时,钳板后退起始点的位置就相应改变,钳板与锡林第一排齿片相遇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落棉刻度由5向12调整时,钳板下钳唇与分离罗拉的实际距离从6.34mm向14.56mm变化,钳板开口量将由19.5mm向7.6mm逐渐减少。上钳唇与锡林第一排齿片相遇的分度也会从34.6分度向33.9分度变化,梳理隔距的变化规律是开始梳理隔距较大,而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紧点梳理隔距区域发生在37-2.0分度这一区间,在梳理隔距的后区又略有增大。当加大落棉隔距的时候,钳板开口就会变小,钳板压力会增加,锡林梳理隔距会急剧减小。若采取大幅度缩小锡林梳理的技术措施,上下钳板如果不能完全闭合,就有可能出现锡林接针现象。因此,在确定好落棉刻度之后,必须再调整钳板开口量。有张力补偿装置的精梳机,可以调整钳板开口与之对应的分度,以确保钳板开口量始终不变。

1.2 钳板开口量与钳板压力、锡林梳理隔距的关系

钳板与锡林相遇时,钳板钳口的起始压力值为450N左右,落棉刻度不同,钳板的压力变化曲线也不同,随着落棉隔距的增大,钳板开口量会逐渐减少,而钳口压力的峰值随着落棉隔距的增大而增大,落棉刻度值越大,钳板开口量就越小,钳口压力峰值越向后移动,峰值最大可达500N左右。如果钳板开口过小,就会使钳板压力剧增,导致锡林梳理隔距急剧减小。而钳板开口量过大,锡林第一排齿片与钳板上钳唇相遇时,钳板没有完全闭合,会导致锡林梳理隔距过大。在这种情况下校正较小的锡林梳理隔距,当增大落棉隔距时,会因钳板开口过小而导致梳理隔距急剧减小,接针就在所难免了。

1.3 锡林齿面角与锡林定位、锡林梳理隔距的关系

锡林定位会影响锡林开始梳理和结束梳理的时间,同时也影响锡林末排梳针通过锡林最紧点隔距时的分度。恒速梳理精梳机配置112°齿面角的锡林时,锡林梳理阶段长达12.5分度,较90°齿面角锡林延长了3个分度,由于中支点式摆动的钳板为往复平行运动,下钳板座与水平线的夹角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钳板钳口的摆动和锡林的转动,梳理点的位置在时刻变化。梳理隔距随之不断变化。梳理时间越长变化就越大,特别是112°齿面角锡林,实测前区和后区的梳理隔距均较大,梳理隔距曲线动态变量较大。90°齿面角锡林的定位通常在36.5-37分度、钳板闭合定时在33.5-34分度的范围内设定。而112°齿面角锡林的定位应在35.5-36分度之间,当锡林定位提前后,钳板闭合定时应该在33-33.5分度之间,钳板开口量有所减小。若112°齿面角锡林的钳板开口量过大,锡林第一排齿片与钳板上钳唇相遇时,钳板没有完全闭合,会导致落棉里的有效纤维增加,同时“皮老虎”结合件内的压力弹簧的压缩量减少,钳板的压力也减少,锡林梳理隔距就会变大。如果在这种种状态下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当钳板开口量回复正常状态或者较大幅度增加落棉隔距时,梳理隔距会急剧缩小,就容易导致接针。

1.4 皮老虎结合件长度差异对钳板开口量的影响

皮老虎结合件长度差异对钳板开口量、钳板开口定时有较大影响。老虎结合件长度每减少1.5mm,钳板开口定时约提前2分度,钳板开口量约增大2.2mm,钳板的最大开口量随皮老虎结合件长度的减少而增大。因此,皮老虎结合件长度差异会对锡林梳理及梳理隔距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精梳机生产厂家的加工精度与国外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皮老虎结合件组合零件较多,件与件连接中的积累误差大,导致皮老虎结合件长度差异大,因此,要统一测量皮老虎结合件的长度,差异大于1mm的不能上机使用,新购进的皮老虎由于批次不同长度差异也不同。应仔细测量、统一上机长度。各个生产厂家的精梳机对张力偏心轮的定位方法也有差异,往往难以保证钳板啮合的一致性。若不测量就上机使用,可使其钳板开口量或同一钳板两端的开口量有所不同,操作时应格外注意,皮老虎结合件长度差异较大时,也容易导致锡林接针。

1.5 设备润滑操作不规范对梳理隔距的影响

设备润滑操作不不规范,导致运动回转部件缺油、油嘴堵塞、油嘴缺失,造成机件干磨,使锡林轴、下钳板前摆臂的上下轴承磨损、上钳板关键部位螺丝松动、钳板下沉,也容易造成上钳板钳唇与锡林接针。

二、钳板开启闭合定时的确定

合理调整钳板开启闭合定时,首先要了解钳板运动的工艺要求和运动规律。恒速梳理精梳机每摆动一个钳次,钳板开启时间约占60%,闭合时间约占40%。以90°齿面角锡林、锡林定位37分度、落棉刻度8为例:锡林第一排齿片与钳板相遇时大约为34分度。那么在34分度就要求钳板完全闭合,上下钳唇应牢牢握持棉丛,以防止有效纤维进入落棉中。如果精梳落棉隔距减小、锡林定位提前或者采用112°齿面角锡林时,钳板闭合就要相应提前,反之,钳板闭合要相应延迟,以满足钳板达到最前位置开始分离结合时,钳板开口要能够充分打开,完成正常的分离结合,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锡林接针。

三、确定钳板开口量的操作法

首先将机器定位在24分度,在下钳板左、右两处各放置一根宽15mm、厚0.05mm的纸条,然后将机器转到锡林第一排齿片与上钳板钳唇相遇的位置,在车头内通过调节偏心轴齿轮与偏心轴的相对位置,即可调节上下钳板调整钳板闭合,以0.05mm厚的纸条抽不出为标准,操作时注意手握纸条的力度,即不能从钳板钳口中抽出,也不能拉断,然后锁紧偏心轮螺丝(有的机型是在车尾进行调整),这是调整钳板开口量基准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确定钳板开口量的操作通常有两种方法如下:

3.1 在24分度确定隔距块厚度定位法

当锡林第一排齿片与上钳板钳唇相遇的位置时,用纸条检测调整钳板闭合后,将机器准确定位在24分度上,用长方形隔距块沿切线方向插入钳板开口检测开口量,以隔距块在钳口中无间隙但能左右滑动为准,无论落棉刻度是多少,只要在24分度时通过调节偏心轮的偏心距调节钳板开口隔距,将钳板开口量调节定位在17毫米上,将机器转到锡林第一排齿片与上钳板钳唇相遇的位置时,上下钳口均能刚好闭合,完全能够满足锡林梳理和分离结合要求,这种机器在24分度确定隔距块厚度操作定位法,可以保证钳板完全闭合,同时也保证了同台各眼和相邻机台钳板闭合的一致。由于精梳机的厂家使用的皮老虎结合件长度以及钳板生产厂家的不同,开口量也不尽相同,有的精梳机是15mm,有的是17mm,应根据自身设备实际情况来确定隔距块的厚度。

3.2 在29.8-30.5分度范围的4毫米隔距块定位法

当锡林第一排齿片与上钳板钳唇相遇的位置时,用纸条检测调整钳板闭合后,用4毫米隔距块放在分离罗拉和下钳板平面上,转动机器如果刻度刚好定位在29.8分度的位置,隔距块无缝隙,但能左右滑动时,无论落棉刻度的调整是多少,钳板控制机构相对应的分度都会在29.8分度的位置,即4毫米的长方形隔距块插入无缝隙,但能左右滑动。将机器转到锡林第一排齿片与上钳板钳唇相遇的位置时,上下钳口均能刚好闭合,完全能够满足锡林梳理和分离结合要求。因此,每当在调整落棉刻度后,将分离刻度盘运转到29.8分度的位置,用4毫米的隔距块插入插入钳口,调节钳板开口量,使隔距块无缝隙,但能左右滑动时,然后拧紧偏心轴螺钉,从而完成钳板开口量的控制调节。这种在29.8-30.5分度范围,用4毫米隔距块操作定位法,完全满足锡林第一排齿片与上钳板钳唇相遇的位置时的钳板闭合的工艺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同台各眼和相邻机台钳板闭合的一致。由于精梳机的厂家使用的皮老虎结合件长度以及钳板生产厂家的不同,这开口的定位不一样,有些精梳机的定位分度在29.8分度(凯宫机型),有的是在30.2分度(昊昌机型),还的厂家是在30.4-30.5分度。因此,应根据自身设备实际情况来确定分度的具体位置。

3.3 锡林梳理隔距的检查与校正

3.3.1 锡林梳理隔距的检查

通常锡林齿尖与上钳板钳唇的安全梳理隔距是在39分度进行检测,由于恒速梳理精梳机最紧点变化区间较大,尤其是112°齿面角锡林变化区间更大,最紧点梳理隔距检测区域可在在36-2.0分度进行。且安全隔距不能小于0.15毫米,否则可能损伤钳板上钳唇及锡林齿尖。在日常检查及安装时,争取将梳理安全隔距控制在(0.20±0.05)毫米范围内。保证梳理隔距,就是保证精梳机的梳理效果。

3.3.2 检测钳板的密接状态

首先清洁上下钳唇的嵌花,以减少梳理隔距的积累误差,用纸条逐一检查8个眼钳板的密接,在锡林梳理区间,以15mm宽、0.05mm厚的纸条抽不出为良好,若纸条能够抽出,应查明钳板不密接的原因,新购进的皮老虎结合件应仔细测量长度、统一上机长度,钳板受外力撞击导致变形或上钳板轴承损坏,也是造成钳板不密接的原因,必须更换钳板或上钳板轴承。

3.3.3 锡林梳理隔距校正标准

有些企业只校正入口和出口两组齿条的梳理隔距,而不校正最紧隔距点隔距(37-2.0分度),造成锡林最紧点隔距偏小,会造成上钳唇与锡林接针。精梳机锡林梳理隔距的校正标准见表1。

【技术】精梳机锡林接针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3.3.4 校正梳理隔距的操作方法

(1)校正梳理隔距前,要用细砂布清除上下钳唇上的嵌花,这点很重要,否则一旦嵌塞的杂物落下,锡林梳理隔距就会急剧缩小、甚至会使上钳唇与锡林接针。根据检测的实际锡林梳理隔距值,按工艺要求对8个眼梳理隔距进行校正。锡林梳理隔距校正标准是分前区、最紧点和后区3个隔距点,梳理隔距变化平稳且变化量要小,避免操作过程中的锡林损伤。

(2)需要手动转车检测调整后的锡林梳理隔距值时,一定要反向转车,用手轻轻缓慢反转手轮,并逐一检测三点梳理隔距,锡林梳理隔距校正标准是分3个隔距点,梳理隔距变化平稳且变化量要小,以保证锡林梳理负荷的均匀性。

(3)在机械误差允许的条件下,要适当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并保证同台各眼间梳理隔距的一致性,为90°和112°齿面角锡林梳理隔距的校正有明显,要保证前、中、后区的梳理各的差异,变化量尽可能小一些。

四、结  语

钳板开口量、皮老虎结合件长度、锡林定位工艺、锡林齿面角、落棉隔距工艺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上机工艺调整方法不当,就很容易发生锡林与钳板接针事故。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机型和上机工艺,采取正确的工艺调整操作方法,避免接针事故的发生。

作者:刘允光 聊城允光精梳技术服务中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降低压缩空气消耗量及空压机节能措施

2020-10-13 11:29:51

纺织技术

【技术】控制自调匀整并条机TG和FP电压值的实践

2020-10-15 10:32: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